抗日战争中的救命药盘尼西林,是如何在中国从价值千金到几毛钱的

二战时期最伟大的救命药——青霉素

在抗日神剧又或者谍战片中也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盘尼西林”,在当时的中国那可是千金难求的物资,这点其实从它的出场戏份中咱们就能看出这种药品的重要性。

按照1943年的价格计算,一吨青霉素价值约8.3亿美金,相当于675吨黄金。这笔钱如果投入到战争当中,可直接购买到5000辆德军顶尖的虎式坦克或4000架B-17轰炸机。

毫不夸张地说,青霉素在中国价值千金,在欧洲战场上同样有着扭转盟军战略态势走向的重要性,甚至它的问世让全球人类的平均寿命从45岁提高到了60岁。

这也是为何青霉素能和原子弹、雷达、并列二战三大发明的原因。

青霉素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以前,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别说肺结核之类的重症病况,许多放在现在看来买点消炎药就能在家自行处理的伤口,放在那个年代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就是眼睁睁的看着伤口发炎、化脓、溃烂,稍微严重点就有可能躺在床上等待死亡。

那时候的人类对于微观世界里的病毒或细菌几乎没有办法,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祈祷。

直到1928年,一个名为亚历山大·费莱明的细菌学家,在一次出门度假时,将实验室里培养皿内还在培养细菌的事情给抛到了脑后,等他重新回到实验室里时,已经是几个星期后的事情了。

看着培养皿周围都长出了青霉,费莱明才想起这茬子事,本着好奇的态度弗莱明并没有将这个培养皿丢弃,而是用显微镜对这长出来的青霉进行观察。

借着显微镜的帮助,费莱明发现旦凡长霉的地方,此前他所培养的细菌全部死亡,而没长霉的地方细菌却活得好好的。

这一奇怪现象立即让身为细菌学家的弗莱明有了兴趣,在经过反复研究观察后,费莱明才得出一个大概结论。那就是这种他无意中培养出来的霉菌所分泌的物质,有着杀死其他细菌的功能。

后来他就给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只可惜由于费莱明并没有办法大量提取这种青霉素,也没办法长期保存青霉素。因此,即便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在未来足以改变人类命运,但在那个科学大咖云集的年代,并没激起多大风浪。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总有那么一群人在仰望星空


费莱明虽然没能在生命的尽头让青霉素问世,但他的研究论文却被保留了下来,并于1939年也就是10年后,被澳大利亚的两位重量级科学家弗洛里钱恩所发现。

在弗洛里和钱恩眼里,这篇论文绝对是一个能拯救千万人生命的伟大发现。

但这两位经过一年的研究,虽搞出了提取青霉素的方法,但效率却非常之低,提取几个月的时间,其用量也不够一个病人使用,更别谈什么临床实验了。

1940年,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弗洛里找上了英国政府,希望借着国家的力量为这项研究找来一些业内大咖,一起研究提取青霉素的方案。

然而此时正值二战初期,所向披靡的德军不仅迅速占领了整个西欧,在欧洲战场上更是打的这个曾经的"世界霸主"抬不起头,要不是最后一丝王者倔强,英国都想学隔壁邻居摇白旗了。

哪还有心思帮助弗洛里研究什么青霉素。

欧洲战场上打成一锅粥,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隔岸观火,大发战争财,这也是为何当时有许多欧洲顶尖科学家逃亡美国避难的原因。

无奈之下,弗洛里也只能找到美国政府,将自己的想法重述了一遍。听完弗洛里的叙述,以及青霉素的功效。

美国政府那叫一个激动,如此神药一旦能够实现大量提取,凭借着青霉素的功效与当下背景,其价值简直不可估量,什么战舰坦克、什么卢布法郎,在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在巨额的利益面前,美国政府不仅将这项研究列为国家重点最优先级项目,同时办事效率也非常之高,短时间内就为弗洛里召集到几百名相关科学家和几千名工程师,以及全美的各大制药公司,一同参与进入这项研究。

有着如此庞大的科研团队和全部绿灯的项目政策,各种高效提取青霉素的方案纷纷出现,效率一下提升了好几百倍,虽然产量并不高,但这样的提取速度却足以让青霉素问世。

随后1942年,由于日本的狂妄,美国不得不加入到二战之中。但此时青霉素的产量对于整场战争而言几乎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没啥使用价值。

直到1943年,美国农业部才有了重大突破,他们在发酵玉米浆中提取出了大量青霉素。这一技术的问世,立即让青霉素实现了量产,仅1943一年,美国就生产出了230万剂青霉素。

青霉素的量产意味着前线作战士兵的生存率直线上升,同时也让盟军领导层有了与德军决一死战的底气。

1944年,盟军300万部队跨过英吉利海峡,直接干到了法国诺曼底。而诺曼底登陆又成为了欧洲盟军从战略防守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青霉素的产量已经达到了每年近6500亿个单位,而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个人也因此在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战虽然结束,但中国却依然笼罩在硝烟中

尽管美国青霉素实现量产后,不仅开放了民用,价格也非常便宜,但没法自己生产的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价格依然高昂。

黑市上,一瓶小小的青霉素甚至需要一条小黄鱼才能换到,盘尼西林的大名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打响。

虽然1948年,美国在上海援建了一座青霉素工厂,但直到1950年由于生产原料的问题没能解决,这家工厂也只是一个摆设。

后来又因为抗美援朝的战争爆发,本就稀缺的玉米浆和乳糖原料,更是被欧美实行了禁运。当时的我们不仅买不到原材料,甚至连成品青霉素也是千金难求。

在这关键时刻,爱国商人霍英东站了出来

当时作为香港商界大佬的霍英东手上拥有的船是香港最多的一个人,但船多并没有什么用,那时候的英国人对于走私可是卡的非常之死,一旦被英国巡逻船抓到,基本都逃脱不过就地枪决的命运。

可霍英东根本不在乎,几乎每天晚上都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向大陆运送大量的汽油、轮胎、钢铁等,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盘尼西林。

可以说霍英东凭借一己之力为我国抗美援朝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952年,我国又出现了一个关乎中国青霉素生产的重要人物——张为申。

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张为申,有着一个非常厉害的导师,那就是在二战时,美国研究青霉素的主要负责人-彼得森教授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不久,此时的张为申刚获得博士学位本有着一片光明的未来,但心系国家的张为申却放弃了美国最好的工作,依然回到祖国。

几番辗转磨难后,1952年,张为申调到卫生部中央生研所。

由于青霉素最关键的原料玉米浆和乳糖遭到欧美禁运,张为申不得不寻找新的替代原料,通过不断试验最终他发现用比较廉价的棉籽饼粉末代替玉米浆来生产青霉素。

也正是在那个艰苦年代,新中国在张为申的带领下正式开始可以量产青霉素,只不过由于技术不成熟,产量还是不大,且替代原料所生产出来的青霉素结晶比较大,会出现堵针头的情况。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霍英东从香港运过来的青霉素对大陆而言,依然非常重要。

此后,经过多年反复钻研,1956年张为申又找到了一种可以替代乳糖的廉价原料,并在东德和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建立了华北制药厂。

1958年,花呗制药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抗生素制造企业,新中国也彻底告别进口青霉素的历史。在解决原材料价格高昂的问题后,曾经堪比黄金的青霉素在中国直接干到了比白菜还要便宜的价格,仅几毛钱就可以买到。

现如今的中国,类似青霉素和维生素C这种普通又实用的药物,不仅价格平明,产量更是直接占据了全球的90%,成为无数中国病患买得起,用得起的治病神药。

文|知与寻

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