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约稿」玉米的水肥管理技术

特邀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谢方淼老师,分享玉米水肥管理技术。

谢方淼,现任中捷四方总工程师,1987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91年获学士学位。1997年进入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现名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攻读研究生,2000年获硕士学位。2004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安全研究。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农业第一线工作,对果园管理、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作物栽培等有较丰富实际经验。

主要研究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申请专利2项。作为第二、三完成人申请专利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BE2008351),成果水平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参与国家863计划、参与国家火炬计划(2003EB060095)、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项目(专项合同110200201006)。


玉米,一般指玉蜀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玉蜀黍喜光,不耐阴,是短日照植物。

玉米要高产,水肥管理是关键。玉米在不同的生长期所需水肥不同。

a.播种—苗期:玉米出苗后,苗小、生长慢,需肥水量很小,但是非常关键和重要,要有适宜的底墒,确保全苗。

b.出苗—拔节期:此期玉米需肥水量小,适当干旱有利于蹲苗。

c.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该时期需肥水量增加,应适当增加养分和水分,以保障玉米生长的需求。

d.大喇叭口期—灌浆高峰期:大约1个月时间,该时期是需肥水量最大的时期,特别是吐丝期前后非常敏感,此时缺肥水会导致植株营养不良、生长变弱,难以抽雄授粉不良,会造成严重减产。

一、浇水技术

拔节期

玉米拔节到抽穗期是需水分最多时期,拔节期浇水结合追肥,肥水结合,以水促肥。使土壤含水量保持最大持水量70%左右,可以促使玉米形成较大的叶面积,增强光合势,降低呼吸强度,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抽穗期浇水,不仅能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迫切需要,而且能改善株间小气候,提高花粉的生活力,缩短雌、雄穗抽出间隔期,使授粉良好,减少玉米秃顶现象。试验证明,在拔节和抽穗期灌溉都可提高产量20%以上。

抽雄前半月左右,正是雌穗小花分化期,此时如遇干旱,应人工跑灌,防止卡脖旱。要始终保持田间持水量达到75%~80%即地皮见湿不见干为度。玉米灌浆期 此期的肥水管理直接影响玉米的千粒重,同样是决定玉米高产的重要时期。玉米中后期倒伏是限制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

抽期穗

(1)冬灌膜下滴灌玉米田通常应每年进行冬灌,灌水时间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灌水定额根据土壤盐分和土壤质地确定,通常为(120~150) mm或(80~100m³/亩)。盐碱含量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加。

(2)播种至出苗期开春后5cm地温连续5d稳定在12℃时可开播,一般情况下,在4月上旬以后。采用干播湿出的,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滴水出苗。灌水定额(30~60) mm或(20~40m³/亩)。

(3)苗期根据土壤墒情(距滴灌带水平距离15~20cm处0~30cm 土层水分含量不低于65%田间持水量)和苗势适时灌头水,头水宜晚宜大,一般情况下灌水定额以(60~75) mm或(40~50m³/亩)为宜,轻质土宜少量勤灌。

花粒期

(4)穗期此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40%左右, 灌前土壤水分含量指标为距滴灌带水平距离15~20cm处0~30cm土层水分含量不低于70%田间持水量。穗期灌水总量(140~205) mm或(93~137m³/亩),此时期共灌水3次,灌水周期为8~10d,拔节期第1水要灌足灌匀,灌水定额(50~70) mm或(33.3~46.7 m³/亩),雄穗开花期灌水2次,灌水定额(45~70) mm或(30~46.7 m³/亩)。

(5)花粒期灌前土壤水分含量指标为距滴灌带水平距离15~20cm处0~30cm 土层水分含量不低于70%田间持水量。此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45%左右,花粒期灌水总量(220~360) mm或 (146.7~240 m³/亩),此时期共灌水5次,灌水周期为8~12d,散粉吐丝期2次,灌水定额(45~75) mm或(30~50 m³/亩),灌浆成熟期3次,灌水定额(45~75)mm或(30~50m³/亩)。如遇干热天气可适当增加灌溉次数和灌水定额。

二、施肥技术

大喇叭口期

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雄雌穗的形成期,也是玉米的需肥高峰期,是形成大果穗的关键时期。此时正值高温,植株生长快,蒸发多,对水肥反应最为敏感,是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通常把握“以攻秆、攻穗肥为重中之重,辅之以攻粒肥”的标准,因时制宜地有效开展。

玉米的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追肥。

玉米田间生长时,大喇叭口后再进地施肥,对玉米伤害较大,所以追肥时期一般在大喇叭口以前进行,由于劳力、成本等因素,追肥又分两次和一次。

两次追肥:以10%的氮肥和全部的农家肥、磷肥、15%钾肥、1kg/亩以上硫酸锌做基肥一次性施入;30%的氮肥、35%钾肥做追肥,在拔节前追施;60%的氮肥、50%钾肥做追肥,在大喇叭口前追施。

一次追肥:以30%的氮肥和全部的农家肥、磷肥、40%钾肥、1kg/亩以上硫酸锌做基肥一次性施入;70%的氮肥、60%钾肥做追肥,在大喇叭口前追施。

对于有滴灌条件的玉米地,不限于上面所述追肥方式,可结合每次滴灌,按少量多次原则,加入水溶性氮肥和钾肥,效果更好,且用肥量可适当减少。

三、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田间管理主要是苗期管理。苗期管理主要是查苗、补苗、间苗、定苗。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防止幼苗相互拥挤,争光争水争肥,浪费养分和水分。一般玉米长到3-4叶期间苗,6-7叶期定苗。间、定苗是确定密度的关键环节,一般留苗应当间密留稀、间小留大、间病苗留壮苗。如果一次性完成间苗、定苗可在4-5叶期进行。可根据密度指标和行距确定株距,另外,留苗时要多留20%以备损耗。

四、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可保证玉米的品质。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作物生长期及时采收。鲜食玉米要在籽粒饱满、灌浆之后、口感最好时采收,一般是授粉后22-24天,采收后要及时销售或加工。收粒的玉米可以在达到生理成熟时进行收获,收获后要及时扒皮、晾晒脱水,以便存放。

五、逆境应对技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徒长、高温、倒春寒、水涝等逆境情况,这时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如遇徒长,喷施乙烯利、助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地降低株高、增加茎粗,以增加抗倒伏能力。高温、倒春寒、水涝等,采用一些植物免疫调节剂可取到明显效果,市面上的维大力免疫蛋白就是这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