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玉米开门涨跌震荡!好事还是坏事?

原创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眼就迈入了2023年。虽然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供需也还是那个供需,但是往往市场十分关注每一年开年的粮价。

为什么呢?

也不能说是迷信,因为在大家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这一年之初,如果能够开一个好头,那么可能这一年都会顺遂。

比如,去年的1月1日,玉米就来了个“一涨一高”即玉米价格上涨,且企业备库的积极性提高。显然,这对玉米市场来说就是个好兆头。

而今年呢?

今年的1月1日,玉米没有出现去年的走势,而是呈现出涨跌互现的震荡局面,即东北玉米止跌回涨,而山东及华北下跌。

那么,这对玉米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新农观认为,单纯地看开门涨或者跌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因为玉米全年的走势不可能因为这一天的走涨或者跌就以偏概全,但是今年出现的这个涨跌互现的震荡跨年也确实有点一语成谶的意思,即2023年的玉米大概率仍然是一个动荡之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符合玉米波动的大周期。

从2020年开始,玉米开启了上涨之路,一直到2021和2022都在高位震荡,尤其是2022年末还一度创纪录地突破了1.6元/斤的大关(虽然有其特殊的原因),但这对市场情绪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为什么说符合大周期呢?

随着养殖业需求上涨,玉米的缺口成为常态,由于生猪产能受猪瘟及环保影响下降后于2020年开始全面恢复,这使得玉米需求激增,同时这也是玉米价格大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随着生猪产能逐渐从短缺到过剩,再到恢复到正常保有量区间,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玉米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生猪产能恢复常态后,接下来对玉米的需求也将逐渐恢复常态,因此经历了这轮较大的波动后,玉米也将逐渐回归供需层面,而随着供需而震荡就是玉米行情的常态。

二是供需博弈加剧。

既然玉米逐渐回归供需层面,那么当前玉米的供需又是什么状态呢?

当前,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在各自施法,博弈加剧。

比如,基层惜售情绪较浓,这个浓也并非是一味地盲目寻求高价,种子、化肥、土地租金等成本上涨大家有目共睹,所以这个惜售是硬支撑的。

而企业及贸易商呢,也在暗暗较劲,玉米价格重心上移后,许多贸易商及企业都持观望态度,一是担心高位收粮后后期降价造成损失,二则是都知道今年玉米购销进度不快,都在等着集中上量时的价格下跌。

所以在供需双方这样不断博弈的心态下,玉米大涨大跌都不太现实,所以只能是震荡调整。

三是也符合政策端的预期。

都知道农业是政策性行业,虽然我国的粮食市场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策调节为辅,但是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多年来大家已养成习惯,政策端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市场泛起波澜。

而无论是从去年的一系列政策来看,还是从去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来看,政策端保粮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尤其在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的大背景下,粮食问题更成为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那么,在这个预期下,以及种植成本的支撑下,玉米大跌的几率是不大的。

但是反过来看,2023年也将是经济全面恢复调整之年,政策虽然保粮,但是更重要的是稳粮,这个稳自然也包括稳定价格。因此,玉米即使受供需影响短时或冲上高位,但恐怕政策的大锤也会落下。

四是符合全球粮食市场整体趋势。

虽然我国粮食自主率极高,受国际影响较小,但并不意味着一点影响没有。尤其在国际粮价高位震荡的格局下,国内粮价最稳妥的走势就是震荡走势,大涨或者大跌的几率都不大。

所以,2023年玉米的这个开门涨跌互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正预示了今年玉米行情的一个大趋势,所以你说它是喜还是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