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风情 【八十六】 烧玉米(作者:郑旭东)
春末夏初以后,小区的门口,从早到晚总有人支个铁炉子在烤玉米。有时进出大门,都会随手买一两穗尝尝鲜。有时候不买,也会在那站一会儿,闻一闻烤熟的玉米特有香丝丝的味道。
我是农村人进城,吃啥从不挑剔,嗜好就是喜欢吃烤玉米。嗅到烤玉米熟悉的香味,马上就会勾起童年的回忆。心立刻就回到那一棵棵大榆树围裹的小山村,田野里夜色里的草窝棚,草窝棚前的大火堆,那烧好黄洋洋喷喷香玉米,还有那玉米里面美好故事。
早些年,农村主栽作物是玉米,家家户户的口粮也是以玉米为主。各家房前屋后的园子,除用“障子”,围着外,紧靠障子边,都种上一两排玉米,为的是让一些如豆角等蔓藤类植物爬上去有缠绕的着附物,再一个就是早一点啃青玉米,园子里的玉米,比大田里的灌浆早,早成熟几天。
大田里的玉米熟的时候大约在八月份,开始是玉米吐红缨,然后,大约过了十八天左右,红缨干了,变成了苞米须子,玉米基本就成熟了。拔开一点玉米皮,用指甲掐一下玉米粒,看顶尖上的玉米粒定浆没有。如果定浆了,就可以吃了。太嫩的玉米,一啃“一汪水”,没嚼头儿。太老的,咯牙,咬不动,没法吃。所以,选择烧玉米要在它不嫩不老的时候。这个时候,把苞米劈下来,拿来烧,嘎嘎地香。
为啥那个时候叫烧玉米,因为农村都是烧轻飘飘的柴草,碳火少,火不旺,烤不了玉米。
烧玉米分为家里烧和在山上烧两种。在家里烧,就是在灶坑里烧。
农村都是烧大灶坑,土坯垒起来的灶台上是一口大锅,锅下面烧柴火。柴火多数是苞米秸,也有时烧蒿杆,柳条等,烧蒿杆的时候,烧玉米最好,火旺,不串烟,味道纯。烧苞米要把皮去掉,用木头棍或铁条之类从苞米棒的根部扎进去,然后用手举起来,放火上面烧,苞米在火上,要不时地转动,使苞米烧的均匀。烧了一会儿,玉米噼里啪啦开始响起来,灶房里就会有满屋子的清香。苞米烧好以后,用苞米皮包在苞米上,拔掉铁条,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有人习惯啃,有人习惯一排一排用手扒下玉米粒吃,或者用双手将烧熟的苞米粒搓下来吃,吃完后满手满嘴都是黑黑的,只顾品尝味道了,常常是大花脸。
烧玉米最好是在野地里烧,痛快淋漓,心情和味道同在家里吃不一样。
在山上烧玉米,一般用的柴火都是干树枝子,通风好,火旺,烟小,红碳火,烤出来的玉米外脆里嫩,口感好。烧玉米的时候要先把干树枝子点燃,然后,把不扒皮的玉米立放在迎风口处,这样有利于玉米在温度作用下,加快定浆速度。玉米外皮烧焦后,一层层扒掉,最后,把赤裸“光腚”玉米棒放在已经成红碳火上面烤,一面烤,一面翻动,一直到烤熟为止。
刚刚烤出的玉米很烫手,一般每个人都是从左手抛到右手,再从右手抛到左手。温度稍稍降下一点儿,马上狠咬一口。玉米粒的里面还是很热的,嘴里烫得难受又舍不得吐出,只好一边“呲溜呲溜”吸着凉气,一边试探着咀嚼。
那个时候,农村是集体所有制,小园子不种玉米的人家,就去山上偷偷地烧玉米吃。生产队为了护秋保收,都安排几个责任心强的人看青,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不让群众烧青玉米。
我回乡劳动那两年,就看过一个秋天的青。每天,胳肢窝夹一把镰刀,在一片片玉米地头游走,看看周围有没有冒烟的地方。如果看见有冒烟的地方,肯定是有人在烧玉米,马上去抓。偷烧玉米的人胆虚,眼睛总四面八方“撒摸”,看见看青的来了,马上就钻进玉米地,连影都抓不住。地上火堆里剩下没有烤熟的玉米,我们就它剩下的“狼唠”继续烧,我们也和他们一样馋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其实,那个时候也没有说理的地方。哈哈!
晚上,家家户户进入了梦乡,我们看青的人住在大地搭起来的窝棚里。饿了,烧玉米成了夜宵。我们燃起来一堆火,一边防蚊子,一边烧玉米,天天星星眨眼看着我们,月亮上吴刚酿桂花酒,嫦娥在歌舞,草虫鸣叫,坟地里鬼火忽隐忽现,掰着一粒粒玉米粒,听着天籁之音,感觉这就是天赐 的幸福。
很多年后的今天,吃着用比较现代工具烤出来的玉米,却怎么也吃不出来原来的味道,难道的年纪大了,味蕾也老化了,还是什么?难道是山珍海味,玉盘珍馐,吃得越多越让人变的浮躁,还是什么?
一穗烤玉米,回归了童真;一缕香气,心回到了乡村;经常品味一下过去那甜蜜年月,激情年代,每个人都会青春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