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三农·秋收景|梨园这里600多亩玉米迎丰收,遍地是金黄!



“2023年大丰收!恭喜!恭喜!”10月7日,通州区梨园镇大稿村的网红农田玉米喜获丰收,梨园镇大稿村农场经理邢仲臣举着成熟的玉米棒特别骄傲。


玉米黄澄澄户户秋收忙,眼下,通州玉米迎来丰收季,种植户们抢抓晴好天气,积极调配收割机械和运输车辆,全力做好玉米秋收工作,冬小麦的播种工作也正有序开展。



【壹】

外地农机手帮忙抢收


正值秋收季,作为北京市通州区城区保留的唯一一块农田,梨园镇大稿村的网红田地,玉米已经完全成熟,秋收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记者从大稿村了解到,今年玉米种植有651亩,长势良好,预计亩产量达到了1000斤,昨日是玉米收割最后一日,完成后将迅速播种冬小麦。


还未进入收割区域,一股玉米自带的清香味就蔓延了出来。走进大稿村的玉米地,金黄的棒上果实十分饱满,大型玉米收割机和农用运输车开足马力,忙碌穿梭,伴随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挺立着的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机械中,摘棒、剥皮一气呵成,随着收割机集粮箱的翻转,金灿灿的玉米棒落入等待运输的车辆中,转运至晒场。不一会儿工夫,一车金灿灿的玉米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邢仲臣说:“今年下半年种植了651亩玉米,全部实现机械化播种和采收。”记者看到,经过粉碎后的秸秆碎末并没有被带走,而是均匀的抛洒到了田地当中,“这些秸秆碎末可以当做肥料,保证下茬作物的优质生长。”一旁,收割后的地块正在抓紧播种冬小麦。


操作收割机的是一对来自河南南阳的夫妻“麦客”,平时他们在家乡开着一间小超市,到了收获季,俩人便变身“麦客”全国各地跑。“麦子收获季要在全国跑1个月左右,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可能要长一点,需要出门两个月!”妻子李女士说。从湖北开始,沿着玉米成熟的轨迹,一路向南,湖北、河南、河北……夫妻俩经过了4-5个省市,“26日来到通州,目前已经收获了不少田地。”通州是他们的倒数第二站,接下来还要前往内蒙古。


夫妻“麦客”将打碎的玉米粒收集起来,避免浪费


据了解,这块通州城区内目前唯一农田,分小麦、玉米两茬农作物。附近的居民刘女士说:“我老家的地块都是碎片式的,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地块进行收割。”刘女士表示,自己带着孙子从小麦收获开始到现在玉米收果,见证了这块地一年四季植物的生长,算是对孩子做一次自然科学的教育。现场还有不少村民一粒一粒捡拾地里留下来的玉米碎块,“这些都是一年的收获,遗留下来怪可惜的。”


曾经是大稿村的“口粮仓”,如今则成了都市里难以见到的“原生态”!近两年,梨园镇“网红”麦田建造了大稿休闲公园,附近更是成为周边居民休闲遛弯的好去处。麦田边种着成排的大白杨树,是难得的安静之所,休闲之余,居民会前往此处休息乘凉、锻炼跑步。“镇里在麦田旁建设了公园,环境和空气都特别好,适合带孩子遛弯过来玩。”

【贰】

在千亩大田体验播种快乐!


秋种一粒籽,夏收万担粮。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通州西集镇东方紫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大田里,旋耕机、撒肥机、播种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来往穿梭。在紧张作业机械轰鸣声中,冬小麦的播种拉开了序幕。




“这次我们种植的是紫优小麦,是一款营养功能性彩色冬小麦,这种冬小麦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全面,并且富含花青素等微量元素,市场前景广阔。”农场去年播种了460亩冬小麦,产量很不错,今年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据了解,紫优小麦是远缘杂交小麦,是野生一粒小麦和二倍体法国黑麦杂交,黑麦里有和小麦容易杂交的基因,野生一粒小麦里有紫色基因,选用含有燕麦草血缘的抗旱优质“旱优118”等品系的小分蘖与野生一粒小麦和二倍体法国黑麦进行混合授粉,这样获得了远缘杂交后代。紫优小麦属于彩色功能性食品,富含花青素,可以有效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杨帆表示去年种植了460亩地的冬小麦,每亩小麦产量达到1300斤以上,除了紫色小麦之外,农场还种植有紫色土豆、紫色花生等紫色果蔬,“今年我想把冬小麦播种面积扩大到3500亩,今天开始选种工作,接下来我们会做好冬小麦的各项管理,努力提高冬小麦产量。”



杨帆告诉记者,今年农场今年还增加了紫色小麦的播种体验,“麦子是很普通的一种农作物,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很生疏的。孩子们在城市中长大,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我们想通过种植,引导同学们了解小麦,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杨帆说。



来源:通州三农

文/北青社区报记者刘睿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