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落林间的“珍珠”
东北网双鸭山11月4日讯(陈洁飞 记者 杨昕宇)“秋风萧瑟叶纷纷,林间辗转巡山人。忽闻野径私私语,原是灵霄天蓬神。”这是双鸭山林业局南瓮泉林场特种野猪养殖基地负责人马鹏飞口中的一首打油诗。2日上午,记者在马鹏飞的引领下走进南瓮泉林场的大山之中,放眼望去,林间已豁然开朗。马鹏飞的特种野猪养殖基地就隐藏在这苍莽的群山之中。
提起野猪,很多人并不陌生,也没有太多的好印象,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那丑陋的相貌,脏兮兮的身躯和又长又尖吓人的獠牙,林区人更因为野猪毁坏农田,糟蹋庄稼而气不打一处来。可是在马鹏飞的眼中,野猪却成了宝贝。早在多年前,马鹏飞在部队时就学会了养猪。练出了一套马氏养猪经——“望闻摸听记”。望就是看看每天猪的精神头儿,有没有打蔫、不愿意进食;闻就是每天去猪舍都要仔细闻闻猪舍内的气味,猪的排泄物气味不对就证明有可能患了痢疾;摸就是摸摸猪的耳根、鼻头,感受猪的体温,看看是否患病;听就是用耳朵听听猪的喘息声、走路声、进食声;记自然就是时刻记录好每天猪的身体状况,相当于体检本。
转业回乡的马鹏飞重操旧业,做起猪生意。他原本打算采用母猪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不过,由于一头野猪的意外“造访”,让他改变了自己的养殖模式。当下,野猪养殖不再是一件新鲜事,野猪肉上餐桌也已经不再稀奇。但是野猪放养深山,以食草为生,这样的野猪养殖方式还是头一回听说。马鹏飞养殖场的这些猪是野猪与家猪进行多元杂交培养出来的特种野猪三代,把野猪放进山林,在山林周围建起养殖基地,设置防护网对野猪进行放养。野猪在山林里有足够的空间活动,从出生到出栏都是食用山林里滋生的野草,秋收时节为防止野猪散养破坏农田,暂时的圈养也全部喂食牧草、玉米桔梗,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下,野猪的生长过程一直都是绿色无污染的生态养殖。野猪养殖时间长,生长速度缓慢,不过生态散养却大大保证了野猪肉的肉质鲜嫩,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的营养特点。
走进野猪养殖基地,记者没有看到丁点的“现代化”痕迹,入目的养殖场破破烂烂,淤泥满地,猪舍围栏七扭八歪,水泥墙壁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这跟想象中的专业养殖基地不太一样,简直就是“脏乱差”!马鹏飞告诉记者,“这是原生态。”马鹏飞介绍,野猪养殖不同于家猪,干净的猪舍没办法养殖野猪。野猪需要拱泥土吃土里的营养物质保证自身的需求,肮脏的淤泥能使他们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不生病。破烂的围墙都是这些野猪啃咬的结果,就连猪舍上方的木板也被它们咬破,因为天生的野性所以破坏力超强。
原生态的环境养出原生态的好猪。现在,马鹏飞的生态野猪肉已经在我市供不应求了,一头300多斤的生态野猪能卖到7000多元,年销售额200万元。马鹏飞也当上了双鸭山林业局成立的青年人才种养殖业的队长。然而,在马鹏飞的心里还有更大的梦想,“我准备在明年牵头成立野猪养殖合作社,用好双鸭山林业局‘促进多种经济产业转型发展,建立林区绿色食品超市’的惠民政策,盘活林下经济,扩大规模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打造自己的林区特色品牌猪肉‘小猪倌’。以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林区职工们一起,养殖野猪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