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出现缺粒、空杆、多穗、倒伏、脱肥?这样防控

玉米做为我国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之一,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和种植面积,它不仅是粮食也是各养殖业、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来源和一些工业生产中必备的原料之一,对于深化我国的粮食结构和确保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玉米的质量得不到提高、产量也难以上去,甚至减产、绝收,是玉米种植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这些问题包括缺粒、空杆、多穗、倒伏、脱肥等,如何避免问题的出现,防控措施需要做到位。



缺粒

玉米缺粒,也就是俗称的“花脸、半边脸、秃尖”等,是指果穗上的玉米粒出现残缺,有的稀稀拉拉零星缺粒,有的大面积缺粒,或者整个果穗只有稀疏的部分籽粒(花脸),也有的从头到尾在侧面缺一整条或整块(半边脸),或只在果穗的基部和中部有粒而尖部无粒(秃尖)。



缺粒会严重影响产量,也使得玉米的品质下降,甚至无法销售。造成玉米缺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品种原因

各地的气候、土壤环境不一,种植时间不一,由此形成了多个适应不同环境、因素的玉米品种,如果选用了不适合当地的品种,由于环境差别大,对土壤、温度、光线反映敏感的品种就会出现花期不遇,或吐丝时机错误,不能正常授粉,从而引起结实不良而缺粒。

【防控措施】种植前充分了解当地情况选用优良品种或传统种植品种,不要盲目的使用新品种,避免因品种不适出现不良影响。

2、温度原因

玉米生长时适宜的温度在22-30度之间,花期需要的温度在25度左右,另外,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在日照长度8-10小时的环境中能正常开花结实。如果在抽雄——吐丝期的温度过高、日照长,会降低雄穗的花粉活力,发生败育和存活时间短的情况,同时会减弱雌穗花丝的受粉能力,从而导致授粉、结实不良,出现缺粒现象。

【防控措施】合理密植,提升田间通风性能,有利于降低温度,也可适时喷灌浇水,利用水的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效果。

3、土壤干旱

玉米的株体大,对水的需求也大,特别是在拔节后的雌穗分化期、大喇叭口至抽穗期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果此时干旱缺水,一是使植株瘦弱矮小,导致光合作用不强,养分不足,另外会严重影响雌穗的发育和花丝抽出,即使抽丝也很快枯萎,而雄穗的开花也无法正常进行,或使抽雄提前,花粉生命力弱,授粉困难,导致果穗缺粒。

【防控措施】合理灌溉、及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特别在大喇叭口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避免出现“卡脖旱”,使果穗发育良好,确保授粉的完好进行。

4、授粉不良

如果玉米的雌穗发育不佳、花丝慢出,会降低授粉机率和质量,或在授粉期突遇大风天气,花粉不能有效的落在雌穗花丝上,都会造成授粉不良,从而导致缺粒的情况出现。

【防控措施】可根据情况进行“去雄”,也就是去除部分雄穗,这样可节省养分供给雌穗发育,使雌穗早吐丝,良好授粉,去雄还有着增产的效果。除了去雄外,也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或剪去过长的苞叶,使花丝早出,提高授粉率。

去雄注意事项:

  • 去雄时间应掌握在雄穗抽出但还没有开花散粉前进行,那时的雄穗尚在发育中,比较细嫩,容易拔出,也不会损伤茎秆和叶片。在去雄的同时可一并拔除劣株、空株。
  • 去雄应适度,需隔行或隔株进行,去雄株数要控制在全田的一半以内,并在1-2天完成。
  • 去雄要避免在阴雨天气进行,应选择晴暖天气时的上午或下午,那时空气干燥,去雄后的伤口容易愈合,能减少病菌的传播感染,
  • 拔出的雄穗中通常藏有玉米螟等害虫,不要随处乱扔,应集中进行销毁。
  • 去雄的方式主要适用于种植密度和面积较大的田块,如果是小产田,“去雄”可能会反而降低授粉成功率或影响养分的积累,应慎重进行。

5、种植密度过大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叶片互相遮挡,会使田间郁闭,光照不良,降低光合作用效能,使花丝发育受限,导致授粉不良,出现缺粒。

【防控措施】降低种植密度,改善光照环境,提升光合作用效能,以便产生足够的光合物质,增加养分供给,满足花丝发育所需,提升授粉成功率,减少缺粒现象的发生

6、病虫危害

玉米的病害主要有:条斑病、青枯病、黑穗病、黑粉病等,虫害主要有:玉米螟、蚜虫、黏虫等。当玉米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会危害植株的正常生长,影响授粉结实的进行,导致出现缺粒,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颗粒无收或造成植株死亡。

【防控措施】土地实施轮作,深翻整地,并通过晒地、喷洒药剂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预防性防治。在玉米生长阶段加强防治工作,特别在抽雄吐丝时期,随时监测,使用物理和化学措施进行多方面的治理,确保植株生长发育的正常有序进行。




空杆

玉米空杆也就是不结玉米棒(果穗),或结穗却不长玉米粒。空杆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它同缺粒的情况差不多,大都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无法分化出雌穗或雌穗发育不良、授粉不良而导致的。



1、种植密度过大

当田间种植密度过大的时候,会造成植株之间相互拥挤、争抢养分和光照的情况,部分生长势不太好的植株出现徒长,从而无谓的消耗体内大量养分,导致雌穗无法成穗或成穗不良而出现空杆。

【防控措施】合理密植,晚熟或紧凑、半紧凑品种每亩株数控制在4000-4500株左右,早熟或平展型品种每亩株数控制在3000-3500株左右,保证田间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性能,使养分得到合理分配。

2、雄穗影响

雄穗有着顶端优势,加之抽出时间比雌穗早,会吸收大量养分,造成雌穗发育所需的养分不足而无法成穗或成穗不良,导致空杆的出现。

【防控措施】同预防缺粒的措施一样,可通过去雄的方式来节省养分并调整养分的供给,使雌穗发育良好,减少空杆。

3、水分缺失

水对于玉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它进行雌穗分化时,如果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分化失败或不良,从而无法生成雌穗或雌穗发育不好,影响授粉,导致出现空杆。

【防控措施】遇高温或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和足够的含水量,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同时要注意如有田间积水应及时进行排水工作,避免土壤板结,使土壤的透气性能下降,影响玉米根系的呼吸。

4、施肥不当

玉米植株生长茂盛,需要的养分较多,施肥不仅要充足也需要合理,如果土壤的肥力不足或单一,都会使玉米各方面的发育不良,增加空杆的发生机率。

【防控措施】施肥应全面,有机肥和化肥搭配合理,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根据玉米各个生长时期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追肥,氮、磷、钾和微肥应全面,不偏施,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满足茎杆和果穗的生长发育所需。

5、玉米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是危害雄花和果穗的一种侵染病害,通常在抽穗后发生,发病后果穗短小,无花丝抽出,整个果穗变为黑褐色粉末,导致颗粒无收,最对玉米危害较大的一种病害。

【防控措施】土地实行轮作,并深耕,减少病菌源。综合选用抗病品种或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提高抗病能力。在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进行深埋或烧毁,避免病菌的大面积传播。




多穗

通常一株玉米结穗1-2个,多穗即单株玉米结穗在2个以上,主要有在同一个茎节处对生2个果穗、不同茎节上多穗以及分蘖的新叉上结穗几种情况。在玉米出现多穗后,表面上看来果穗众多,似乎能提高产量,但实际上它会严重影响果穗对养分的吸收,导致果穗发育不良,无法结实,反而会造成减产。玉米形成多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养分过剩

虽然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但如果供应过量也是不行的,就如人如果吃得太多,容易引起肥胖一样,玉米如果在生长中,特别是在它的雌穗分化阶段吸收养分太多,会无法消耗,促使其余茎节萌动,产生侧芽,从而形成多穗。

【防控措施】肥水的管理要合理、适量,既不能缺肥缺水,也不能大肥大水,在追肥浇水的时候需掌握“少施勤施、少浇勤浇”的原则,使植株吸收肥水均匀、有序。

2、无法正常授粉

如因种植过密、连续阴雨天气或温度不适宜(过高或过低)的天气,会导致雌穗不能成穗或无法正常发育,营养的传递受到影响,便向其它茎节处转移,刺激腋芽的生成,从而出现多穗的现象。

【防控措施】控制种植密度,适度间苗或伐棵。调整播种期,使成穗和授粉时期尽量避开不利的天气时段。

3、缺水

如果在玉米的抽穗期干旱缺水,会使雄穗抽出受阻或缓慢,雌穗的发育、吐丝晚,出现雌雄穗不同期的情况。当雄穗抽出时,雌穗花粉已经死亡,或雌穗吐丝时,雄穗的花粉已经散播结束了,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授粉无法进行,养分无处可去,只能转到其它茎节,刺激生成多个穗。

【防控措施】提前备好水源,在抽穗期保证水分的供给,满足雄穗抽雄、雌穗吐丝的生长发育所需,使雌雄穗同期,提高授粉成功率,避免出现多穗。

4、虫害影响

害虫不仅会造成玉米缺粒、空杆,如果它们啃食掉了玉米的原始生长点或破坏了顶端的生长,都会让营养促使侧芽的萌发,从而出现多穗的现象。

【防控措施】加强对虫害的防治工作,减轻虫害对玉米正常生长的影响。




倒伏

玉米的倒伏是指植株因各种原因造成歪斜倾倒或伏地的状况,发生倒伏后,不仅降低了玉米质量,也增加了收获难度,茎杆断裂更会影响养分的输送,造成玉米减产,如果倒伏严重,甚至会引起绝收,因此应提前做好倒伏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稳产保量。



根据玉米倒伏的状态又可细分为茎倒伏、茎倒折、根倒伏:

  • 茎倒伏:植株茎杆部位发生弯曲
  • 茎倒折:植株从茎部折断
  • 根倒伏:植株从根部整体发生歪斜或伏地

引起玉米倒伏主要有品种、种植密度、施肥、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1、品种原因

不同的玉米品种生长高度有高有矮,如果人长得又瘦又高,就会有人说长得像个电线杆子似的,风一吹就倒了,同样的,有些玉米品种长得比较高,但茎杆却很细,这就很容易发生倒伏的情况,不是在风吹雨打中倒地就是难以承受自己上部身体的重要而弯折倒伏。

【防控措施】根据情况选用矮杆紧凑性、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整地时深翻土层,使其疏松,有利于根系入土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对于徒长的可根据情况喷施多效唑、矮壮素、缩节胺药剂等进行调控。

2、种植密度过大

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过大,在有限的营养面积下会造成植株徒长和生长不良,茎杆软弱、瘦小,很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倒伏。

【防控措施】适度密植,提升田间通风透光性,平衡养分供应,使植株保持良好生长,但也不能过于稀疏,避免刮风下雨时植株的独自抗风能力不足造成倒伏。

3、病虫危害

玉米发生病虫害时,会损伤植株的茎杆或根系,使其变得脆弱易断,稍有外力就会发生倒伏。

【防控措施】对病虫害做到生长前预防、生长中防治、生长后治理,达成长效的防范机制,提升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对已染病无法根治的病株及时清除,进行销毁,隔断传染源。

对于已经发生了倒伏的植株,需要及时进行人工扶正和培土稳固,降低损失。

4、自然灾害

引起玉米倒伏的自然灾害主要为刮风、下雨,特别对于种植面积大、平原无遮挡地区的田地影响巨大,往往一倒就是一大片,减产严重。

【防控措施】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自然灾害只能提高预警,提前进行预防,比如安置防倒网或绳,对植株进行辅助防倒,尽可能的减少相关影响。



脱肥

玉米脱肥也称为缺素症,主要是指氮、磷、钾三种基本元素和其它微量元素的缺乏,使植株发生相应的缺素病症,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1)缺氮:缺氮主要在植株的生长中后期对叶片和果穗产生影响,初期表现为从叶尖向基部出现“V”字形的黄化斑条,最终使整个叶片变黄枯萎,果穗发育不良,无法有效结实。

(2)缺磷:缺磷主要影响植株的叶片和果穗,初始时叶尖和边缘逐渐呈现出紫红色,然后转化为紫褐色,直至枯萎。雌穗授粉不良,结实不充分。

(3)缺钾:当出现缺钾的情况时,叶尖和边缘呈现出黄色或焦红色,果穗顶部发育不良,难结实。

(4)缺少其它微量元素:玉米在生长中,除了主要的氮、磷、钾三元素外,其它微量元素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钙、镁、锌、铜、硫、硼、铁等,如果缺乏,也多体现在叶片上面,出现各种颜色的条纹、斑点,然后扩散,最终导致叶片或植株枯萎、坏死。

【防控措施】

1、慎用“一炮轰”:“一炮轰”是指在种植前进行一次性施肥免追肥的施肥方式,主要采用长效肥或缓控释肥进行,它最显著的优势在于省工省力,但因为各种外部因素如土壤、肥力等情况的不同,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会出现脱肥的情况,加之玉米的生长期较长,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

2、科学施肥:施肥时要施足基肥,更要重视后期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复合肥;追肥则根据玉米的关键生长节点进行,以氮肥为主,至后期逐渐增加磷钾肥比例,并加入适量微肥,提供全面的营养供应。




【总结】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为避免出现缺粒、空杆、多穗、倒伏、脱肥等情况,需要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通过各种细致的工作实施,将不利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