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玉米下跌!贸易商和烘干塔也“蒙圈”了!风险越来越大?

农民老铁们大家好,今天是12月19日,东北港口的价格来来回回的震荡,今儿涨10块钱明儿落10块钱的,属于高位震荡的走势。对于贸易商而言他们的价格涨幅很重要,对于农民而言没有什么可参考的价格,所以咱们农民老铁还是关注自家周边的卖粮速度和价格的变动,才是你决定你是否真粮的价格。

黑龙江地区的农民开始上量,今天最具代表性的象屿金谷落价,30水潮粮收购价格0.935元/斤,青冈龙凤,京粮龙江均有小幅度回落。吉林、黑龙江地区的烘干塔和贸易商很多都开始“停摆”,因为不顺价,收到手也卖不出去,同时期货的引导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意义,现在大部分的粮都在农户或者贸易商的手里,还没有真正的流通出去。特别是黑龙江个别地区的玉米里含有的冰块太多,收购主体扣量农民不认,所以处于一种“僵持”的状态。(如果烘干塔、贸易商不压价收购,对于他们来说风险极大,会形成倒挂收粮,以前玉米有冰坏或者坏粮都可以流通,而且有利润,今年不同往年,所以只能停收)。

很多贸易商收到粮心里都得得瑟瑟,害怕价格下跌,明显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按照以前的行情,涨价落价都是正常的市场走势,但现在有点风吹草动都如同惊弓之鸟一样。所以也就导致了港口的价格涨点价,他们的走货速度就快一些,如果落价,收粮的速度就放缓。

今年的农民表现出来罕见的卖粮缓慢,很多人都担心后果跟去年一样,当前中储粮收购价格到底是不是政策性的导向,市场有三种解析:

第一种认为就是因为现在农民的卖粮节奏缓慢,同时东北还有大量的玉米没有流入市场,还在农民的手中储存,认为这是政策性的挺价,玉米还会有大涨。

第二种认为贸易商已经觉醒,不会过分地解读大型主体进入市场高价收粮的行情,只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他们现在一直地提价,就是想让农民卖粮有一个好价钱,不要错误的认为市场的价格会永远这样下去,因为他们也是自负盈亏,不可能因为价格达不到农玉米的预期就会一直高价收粮,希望农民好自为知。

第三种认为以中字头为首的这一系列操作是带有扛价的态度,希望农民认可当前的价格,不能长久保存的粮要借着价高的这波行情出售,而不是一味的要等高价。主要原因就是烘干塔和贸易商这些中间环节“断档”——谁都不敢大量地存粮,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就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而国家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粮食安全,大量的玉米在农民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保存,出现坏粮,后果谁也无法承担。

对于中粮、象屿、双胞胎这些大的收购主体来看,他们的收购价格虽然一直高于市场的主流价格,但最近也开始向下调整收购价格。中储粮吉林直属库有限公司,2021年12月20日起,调整收购潮玉米价格标准,标准品入库价格为2500元每吨。再落2分。延吉直属库,孤店子直属库均下调了收购价格。

现在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农民积极卖粮,烘干塔积极收粮的高峰期,今年却显得“冷清”一些。这种“拉据战”会不会在年前就这么走完了?到底是农民的售粮习惯和烘干塔的收粮习惯会不会改变?我们还不得而知,现在还不好下结论,不管怎么样,离过年还有40天的时间,农民会不会集中卖粮?会不会卖压转为年后,现在所有的主体也“蒙圈”。如果真有所谓的低点,收粮主体蜂拥而上,会不会把所谓的低点给填平,那就没有所谓的低点了。如果没有,这么大量级的粮收购主体承接不住,只能往外流通,而向外流通,只有一个方法才能实现,那就是——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