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less is more”是对的,但你敢照着做吗?

今天的标题是写给自己,18年过半,虽然这半年也在学习也在迭代,但是年初立下的flag,进度条却是一片惨淡。

记得几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新员工培训刚开始,老师给讲了这么个故事:

有两个和尚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

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这样的生活持续了5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上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是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这样。

右边山上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去看看他。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那座山去探望他的朋友。等他看到他的朋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朋友正在庙前打拳,而且一点也不像是生病的样子。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左边山上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山上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儿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也会挖,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喜欢的拳。”

当时听完这个故事有两个感受:

1、左边那个和尚太不够意思了,怎么自己挖井也不跟朋友说,塑料友谊;

2、一生只做一件事,让生命更有深度,是很好的人生策略。

道理都懂,但是自己实际做,确是另外一回事。要不然也不能每年的年度计划,总有几个因为没有完成,自动转到下一年的保留项目。比如说减肥,比如说英语。

不只是我,身边的好几位朋友也都和我说过类似的情况,按照比例来看,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普遍性的。

那为什么我们这帮人明明知道“less is more”是对的,但是却做不到呢?

经过深刻的自我反省之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原因:

1、目标不明确,没有找到最该做的“一件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但是,里面的“一件事”不够明确,就会很容易被动摇。这一件事该怎么选,怎么定呢?没想清楚就开始行动了,做了几天就发现,好像现在做的并不是最有意义的那一件事,或者又看到好像似乎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需要去做。

2、想要的太多。

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贪心。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最后就成了熊瞎子掰苞米(玉米),一边努力收获着,一边不断的遗漏着,最后正负相抵,留下来的也就没有什么了。

3、焦虑的随大流。

今天看别人做抖音做的好了,就匆匆忙忙的跟着去做抖音。看到流行什么,就迫不及待的去做,放弃之前的努力,跟着换赛道。

如何让自己更专注?

1、5年规划+拆解目标。

有的时候,即便再理智的人可能也会感觉到茫然。可以用“以终为始”的方法,先想清楚5年之后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然后未来到现在去进行推演,现在做什么事情可以支持自己达到5年后的目标,这件事就是重要的“一件事”。

光是找到了“一件事”还不够,因为这一件事可能很大,比如说5年之后想出一本书,但如果现在直接开始写的话,很有可能写几千字就放弃了。

这个时候可以把大目标拆解成自己可以完成的小目标。比如说一本书大概是30万字,前四年把稿子都写齐,第五年出版社开始编辑并准备出版。那就是说前四年要写出30万字,4年一共48个月,一个月需要写6千字,算上折损率,一个星期需要写8千字,也就是说每个星期需要写一篇2千字的文章。

2、随时提醒自己,给自己设立“里程碑”。

为什么游戏让人上瘾?因为节奏快,有及时反馈。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时候,也不能总让自己觉得苦哈哈的,没有尽头。所以及时反馈很重要。每天早上写一写反思日记,总结一下前一天的“一件事”做的怎么样,有哪些做的好的地方,哪里需要迭代。每个星期,总结一下前一个星期的进度,再明确一下下个星期需要完成的进度。每坚持满一个月,就可以给自己找个理由庆祝一下,重新开始出发。

3、你需要一个鞭友,一场赌局。

自己坚持了一段时间“一件事”,很容易因为工作或者生活的突然改变而夭折。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借助外力,找一个靠谱的朋友,时不时的监督和鞭策自己,是个很好的方法。当然有效的方法是和她来一场豪赌,比如说没有坚持满100天,写满100篇文章,就要在不屏蔽任何人的情况下,连续发1个月的自拍,并且配上我没有完成目标的说明。对于我这种偶像包袱这么重的人来说,这招是相当有效,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我还能这么精神的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