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有种 | 科技筑基打好玉米种业翻身仗

编者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4月10日,***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经过60多年的发展,南繁,筑牢“中国饭碗”最坚实底座,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海南行的重要讲话精神,在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召开之际,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倾力打造海南第一档聚焦种业领域的融媒体特色专栏“果然有种”,积极探索媒体+种业品牌服务,讲好种子+果子的故事,展现海南种业、中国种业的新作为、新突破、新成果。即日起,海南省融媒体中心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7月30日消息(记者 利声富)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也是产业链最长、下游产品最丰富的谷物品种。在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玉米产业链发展分论坛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学者、企业家等表示,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玉米产业格局迎来重大变化,市场竞争由国内转向国际,玉米产业迎来新机遇,也面临更高挑战,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打好玉米种业翻身仗,延长玉米产业链。

论坛现场。记者 利声富 摄

玉米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产量接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一直以来,玉米育种是我国研发的重点,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多年来,我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一直致力于玉米育种工作。在科技支撑下,如今,我国不仅实现玉米增产,鲜食玉米等越来越多的新品种也走上百姓餐桌。

“对于一个非原产国来说,玉米的种质资源挖掘面临的挑战有多大可想而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来说,由于我国玉米产区分布非常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需要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才满足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但我国玉米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比较有限。

经过多年的研究,去年底,凭着攻克玉米抗旱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制定并发布我国第一部《玉米抗旱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筛选创制30余份高抗耐旱种质资源并得到广泛应用等,由王天宇牵头完成“玉米优质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全球第一大作物,170余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玉米。我国种植面积位居全球第一,产量全球第二。对于如何打好玉米种业翻身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认为,我国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业振兴,出路还在创新上,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种业育种技术创新、种业需要的优良种子创新等。

论坛现场。记者 利声富 摄

18年前,李建生提出研究玉米产量如何增加的科研路线,并创新了研究工具——穗行数稳定遗传且为6行的玉米自交系,基本锁定了控制产量的染色体。

多年的研究终获得突破,李建生团队不仅找到控制玉米穗行数的关键基因,更可喜的是,这个基因在水稻身上也管用,可将水稻产量提高8%左右。

“如果拿出10%左右的玉米种植面积推广这项成果,6000万亩玉米按每亩增加30公斤,意味着每年可增产玉米18亿公斤。”李建生说,“希望再做18年,让这个基因在农民的地里开花结果。”

参加论坛的种业专家、学者认为,玉米产业的良种创新和丰产稳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种业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市场竞争由国内转向国际,玉米产业也面临更高挑战。

论坛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玉米种质资源保护应用、前沿育种技术等热点话题,围绕玉米生物产业化的机遇和挑战展开对话,献策谋计,共商玉米产业发展新路径。同时,海南九圣禾农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创种科技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河北兆育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种企负责人,从市场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剖析玉米产业新形势、新发展,为玉米产业链发展支招。

总策划:韩潮光

总统筹:罗建力

策划:纪燕玲、孙学新、徐智慧、胡诚勇

记者:利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