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法治报|法库法院大孤家子人民法庭:地头断清“三根垄”

矛盾纠纷实地调,不负农时助春耕。近日,《辽宁法治报》以《地头断清“三根垄”》为题,刊登报道了法库县人民法院大孤家子人民法庭坚持司法为民理念,延伸司法服务的做法,大孤家子人民法庭充分发挥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将服务窗口前移,深入田间地头,加大调解办案力度,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全文报道如下

3月上旬,初春的北方田野开始缓缓苏醒,正值育秧备耕时节,作为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前沿阵地的法库县人民法院大孤家子人民法庭也跟着忙碌起来。

这天一早,载着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和记者的警车向法库县冯贝堡镇工夫屯村驶去--为了解决“三根垄”的纠纷,他们约上原、被告双方到田间地头去量地。

就像乡间的客运小巴,法庭的警车在村委会和原、被告家分别“站一脚”这才转上另一条更狭窄的小路。窗外,一望无际的广袤土地上,黑色与黄色的地块界线分明又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画。

“刘庭,那是旋耕机吗?"法官助理崔婉楠指着远处田间的正移动着的机械突然发问。“现在地还冻着呢,邦邦硬,旋不动,那是收割机,收割玉米桔梗茬子的!"法庭庭长刘永强抬头看了-眼,给出回答。随后,三人对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纠纷展开讨论,“我们怎样裁判,关系到公平正义,更关乎他们的生计………"刘永强的话语间充满了对农民生活生产的关注与理解,他反复叮嘱着:要倾听,要观察,要细致丈量。

目的地就在路的一侧,打开车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太阳藏匿在云层后面,令人不禁缩紧了衣领。两名年逾50岁的男女站在路边,他们分别是原告的姐姐赵某某和被告李某某,自去年开春旋地模糊了边界线,两家陷入了争端中,村委会几次出面调解都没能调成

见刘永强下了车,二人迅速围了上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诉说机会。在工夫屯村村委会主任李明的指引下,刘永强一行沿着200余米的田埂来回走了一趟,对双方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与被告李某某的规整地块不同,原告赵某某的土地一侧紧邻小路成一条弧线,整个地块前端窄、尾端宽,而出现争端的位置就在地块的前端。

赵某某表示,前端原有5根垄,现在只剩两根垄。“法官你看茬子位置!他家把地都扩到路上去了,够5根垄了,凭啥管我要地!”丈量刚刚开始,李某某神情焦急,情绪激动地大声喧哗着。双方因定点位置意见不同又吵了起来,“不要吵,也不用教我,我会种地,我家就是农村的。你俩和村委会分别给我一个定点,每一段我都丈量3个点位,这样行不?”这话一出,似是与原、被告达成了共识,他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点点头安静下来。

1个多小时的丈量时间,天始终没有放晴。零下8摄氏度的北方田野间,只有喊数字、记录数字的声音在风中回荡。寒风如刀,凛冽地吹袭**在外的皮肤.然后穿透羽绒服直达皮肤,一股股冰凉从头顶一直蔓延到脚尖……跟随丈量的记者渐渐被冻得失去感知,可刘永强三人的脚步依然坚定,他们的心思全放在了丈量上--使用专业的测盘仪器,从地块的前端开始.逐渐向后移动,测量、记录着每一段土地的边界。在一旁的赵某某和李某某,目光始终跟随着法官们的一举一动。

丈量结束后,记者跟随刘永强三人回到车上,赶紧跺跺脚、搓搓手,尽管刘永强的手指因冰冷而僵硬,可他却丝毫不在意,赶忙拿起笔在纸上画下两个地块的轮廓图并在丈量处标记出3个不同的点位,然后叫原、被告分别上车仔细看这张图并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来量地的意义所在。”看到记者眼中的疑惑,刘永强开口说道,原告地块的不规则给解决这起纠纷增加了难度,光靠“坐堂断案”不行,一定要到地头上准确查明事实,量清楚了,纠纷才更好解决。

坐在记者身旁的崔婉楠听得也十分认真,“婉楠你要记着,量地也是‘量心’老百姓对我们的信心,这样才能让他们更信服法院的裁判结果,树立司法公信力。”警车返程继续穿行在乡间小路上,车窗外的风景匆匆而过。年轻的法官助理聆听着老法官的教诲,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与感慨,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他们的心将永远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来源:法库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