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小麦的“头号杀手”是它吗?

小麦的“头号杀手”就是造成小麦大量减产、毒素超标、粮库拒收的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这种真菌性病害是影响我国小麦高产稳产的首要病害,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到80%-90%。

国家对小麦收储中毒素含量要求也越来越严,病粒率高于4%的小麦则不能收购,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毒素,人、畜误食后可发生毒、怀孕母猪中毒后可导致流产。

一、发病爆发条件

1.品种抗性差

2.发生与温度和天气密切相关,即:当春季平均气温9℃以上,持续3-5天阴雨天气,雨量达12毫米以上。此时若恰遇到扬花期,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即可造成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3.偏施氮肥、田间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透气性差、易感病

二、为什么小麦赤霉病总是治而无效?

1.赤霉病一旦发生,无特效药可治;一定是 防大于治

2.药剂效果差,持效性低

3.用药时间不对,次数不对

三、防控策略

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把赤霉病防控贯穿于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切实减轻病害发生危害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

四、技术措施

1.调整种植结构。常年流行区,合理布局种植结构;黄淮常年发生区和华北西北偶发区,大力推广小麦与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轮作

2.优化农艺措施。推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运筹,防止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推行桔秆粉碎、定期深翻还田

3.坚持预防为主。常年流行区和常年发生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常年偶发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

4.加速农药械替代。在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麦区,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自主飞行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

5.推进统防统治。充分发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装备精良、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作用,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集中统一防治

6.及时抢收入仓。小麦进入收获期,应及时收割、晾晒、筛选,如遇阴雨天气,应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