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海伦原野鲜食玉米产业帮扶,带动农民增收
产业帮扶是巩固脱贫成效的重武器。
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鲜食玉米产业优势,通过推进校企合作、高价流转土地、吸纳务工就业、发展菜园经济和实行订单收购,将企业、院校、合作社、帮扶户紧密联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帮扶户充分参与到产业链中,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有力促进了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脱贫成效巩固。
该公司鲜食玉米产业帮扶遍及海伦市22个乡镇88个村,带动农户5000多户,其中帮扶户3036户,实现帮扶收益2397.5万元,户均增收7897元。
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海伦市工业园区内,依托“新北香”玉米种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今年公司共发展黏玉米种植基地2万亩,生产过程全部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进行,施有机肥、生物防虫、人工除草。公司副总经理冮贵飞介绍,公司建立了质量可追溯系统,通过“云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田间全程监控。消费者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玉米种植过程,再加上有机认证,一穗卖5元钱还供不应求。
提起如何促进帮扶增收,江贵飞向记者讲述公司帮扶增收“三锦囊”。
锦囊一:高价流转土地,创建产业高效。公司从2013年起,就以7000元每垧地的高价流转帮扶户土地,签定流转土地合同15年。现如今更以12000元每垧的高价流转帮扶户的土地。公司共流转土地15000亩,其中帮扶户1500亩,累计带动帮扶户1135户,累计帮扶流转收益1800万元,户均增收15859元。同时土地流转也降低了农民种植风险和生产投入,流转土地收入超过了农民种粮收入。并且根据行情,土地价格还会逐年上涨。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来,海伦市永和乡荣兴村孙洪发享受帮扶政策,年收入 4500元。老两口就靠种点地和政府照顾维持生计。因老两口劳动能力弱,地种的也很艰难,不种还没有收入。通过乡政府、村政府牵头带动,原野食品高价到荣兴村流转土地,以1.2万元3晌的价格流转苏洪发的1.5晌地,纯收入18000元,足以满足孙洪发两口人的生活需要。
锦囊二:吸纳务工就业,稳定帮扶增收。近年来,原野食品有限公司为政府分忧,坚持把组织帮扶劳动力到产业基地务工增收的主要渠道,安置了一些有帮扶劳动人员,为海伦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劳动力,让一些具有劳动能力,但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人群,到园区和合作社务工,据统计,企业优先安排全市帮扶户劳动力46人进企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至3500元,帮扶收益67.5万元平均每人年增收15000元,工资性收入将成为就业帮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老百姓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企业提供的就业环境正好符合农户需求,多年的老庄稼人也是有用之才。例如:公司设有残疾人帮扶基地和帮扶车间,吸纳残疾人,聋哑人稳定就业,帮助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公司以新北香粘玉米种植合作社和原野食品为依托,提供新北香种植合作社粘玉米种植和原野食品鲜食玉米加工包装的劳动就业岗位,吸纳帮扶户稳定就业。
脱贫户范彦江,海伦市海兴镇长胜村人因均为弱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多年来靠政府帮扶过活,现已脱贫。在原野食品的带动下,范彦江将自己家的两晌地以1.2万元1晌的高价转让给原野食品种植鲜食玉米,土地纯收入2.4万元,并到原野食品进行务工,每月工资在2000-3000元,让原本只能靠种地为生的老两口,收入三倍增长,一跃脱贫致富。
锦囊三:发展菜园经济,延长增收链条。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对于那些弱劳动力,只能房前屋后劳作的脱贫户,愿意种植鲜食玉米,企业依旧以0.5元/穗的高价回收,平均每户增收1000元。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产业融合,发挥循环经济作用,为帮扶户增收创造机会,近四年来,公司通过庭院经济,累计发展脱贫小菜园、小农场种植鲜食玉米3849.7亩,累计带动51个脱贫村脱贫人口3036 户 5908 人,累计帮扶收益350万元以上,实现人均增收600元。
在发展中也遇到鲜食玉米品种种源受制于人、产业发展研发人员匮乏、鲜食玉米可用机械少等被动局面。为破解发展瓶颈,原野食品与中科院海伦院士工作站、齐齐哈尔大学食品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从齐齐哈尔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引进博士生5名,硕士生2名,本科生3名,着力研发鲜食玉米种植技术、鲜食玉米新品种、秸秆还田技术、有机肥堆沤技术等。
同时,公司借助海伦“黑土硒都”地域优势和“黑龙江省名牌产品”和“黑龙江省著名商标”,与飞鹤集团和青岛铜发食品签订单,稳定市场收益预期,为产品销售系好了“安全带”。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种植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子,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制定了合理的鲜食玉米种植技术规程,为订单种植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保证农户稳产高产,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秋季收获后企业以0.5元/穗的高价回收,订单种植面积5000亩,其中帮扶户订单种植面积1200亩,帮扶订单回收收益180万元。(彭柏青 万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