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乡村振兴的丰收画卷-什么最爱搜
擘画乡村振兴的丰收画卷
——通化县打造优质高效农特产业纪实

金秋时节,田畴似锦,沃野生金。走进通化县,一片片稻田“金浪”翻滚,向人们报告着丰产的信息;一座座果林硕果满枝,醉人的清香飘向旷野,令人垂涎欲滴;放眼山川田畴,勤劳的人们正在收获蓝莓、鲜食玉米、中药材,采收现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通化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聚焦产业振兴目标,打造优质高效种植、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名特优新“品牌,擘画出一幅幅壮美的丰收图景。通化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根本之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持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人参、蓝莓、鲜食玉米、中药材、红松果林等五大优质高效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强力推动五大产业向高端迈进、向集群迈进。抓住创建林地和非林地人参良种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契机,不断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非林地参留存面积调优至2.5万亩,林下参发展到6.5万亩,标准化生产达到70%以上,力争实现产值3.7亿元、增长10%;以“禾韵”公司为龙头的蓝莓产业快速崛起,加快了有机蓝莓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程,全域种植面积发展到1.1万亩,产值可望实现突破性增长。抓住成为红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单位机遇,依托森通公司做好采伐迹地栽植红松大苗工程,新培育红松果林1万亩。全县园艺特产及多种经营总面积再攀新高,园艺特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五大农特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做大做强优质高效农特产业的进程中,通化县聚焦生产、贮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好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文章,全面促进农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紧紧围绕特色一产,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和产地初加工,将一产集约化和二产聚集化发展一体推进、一体落实,推进农特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引导一般食品加工业在镇村,大型食品加工业在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西江镇在持续打造“梦里水乡·贡米小镇”品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丰富“西江农品”种类,“西鲜咸菜”“磨齿地瓜”“东江贝母”“民主木耳”等农特产品已经成为游客馈赠亲朋的首选佳品。在产业提档升级上做文章,充分发挥禾韵蓝莓、丰禾鲜食玉米、江达米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大生态产业发展鲜食玉米加工业、果蔬加工业、传统酿酒业、软饮料制造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禾韵蓝莓、通天葡萄酒、西江贡米、一洋元秘-D等品牌知名度,使通化县“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名扬华夏,畅销不衰。
全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启动后,通化县抢抓这一机遇,发挥饲料资源丰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等优势,开展肉牛养殖攻坚行动,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谋划肉牛产业项目。先后谋划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及牧业小区建设项目和通化县能繁母牛牧业养殖园区建设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5.3亿元,计划建设45个能繁母牛牧业养殖小区及3个畜禽粪污还田中心。项目建成后可存栏牛1万头以上,实现散养户出村进园、粪污资源化全量利用。同时,选定3个牧业小区试点,通过试点小区建设,逐步探索出可在全县复制推广的集中养殖模式。持续加强养牛技术服务。40多名技术人员通过入村指导、网络宣传等方式,加大养殖技术的宣传指导力度,不断提高养殖场肉牛生产水平。年初以来,开展肉牛养殖技术线上线下培训33次,培训养殖户4500人次,入户宣传指导5.5万户次。截至8月末,全县养牛户达到6800户,肉牛存栏达到4.1万头,出栏9116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2.3万头,占存栏比重55%。存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35个。强化肉牛繁育改良,建立繁殖改良站点30个,增强了肉牛产业发展后劲。作者 王姝月 记者 吴连祥
总编 孟繁杰 石巍 韩铁英
编辑 迟瑞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