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蛾子”没来它却“冲锋陷阵”,遭殃的玉米苗,你家有没有

这几年“幺蛾子”草地贪夜蛾在玉米植株上的危害逐年加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有时也“一时疏忽”,而致返青活棵的玉米幼苗遭遇草地贪夜蛾的危害,而损失惨重。

比如前些日子,广西贵港峡山镇春播的玉米幼苗就遭受了“幺蛾子”草地贪夜蛾的“袭击”,因为没来得及防控,导致出苗和移栽后返青活棵的玉米幼苗植株遭受不小损害。

图片:遭殃的玉米苗及枇杷虫


是不是“幺蛾子”又回来了?

近段时间,在清江鹤寄居地有乡农反应,移栽到大田返青活棵的玉米幼苗出现畸形,不长矮缩,和心叶枯死等“怪现象”,有的乡农打过好几次药,都不见“病情”有好转的迹象,这情景让乡农们“叫苦不迭”。有乡农问:是不是草地贪夜蛾这个“幺蛾子”又回来了?

“幺蛾子”没来,它却又回来了!

五一长假,清江鹤回了一趟老家,到乡农们的果园菜地等地方去逛悠了一圈。实地查看了一下乡农说的玉米苗“怪现象”是怎么回事。

经田间地头实地查看,乡农移栽到大田中的玉米幼苗有死苗,黄萎,青枯,矮化等现象。但是有的玉米幼苗死棵,完全是出自于移栽时技术操作不到位,或与肥料接触而出现死棵。

图片:草地贪夜蛾及不同龄期的幼虫


有的却是因为地下害虫如土蚕,蛴螬,蝼蛄的危害而出现缺垄断苗。还有的因为缺素而出现生理性病害(如白化苗)等。

乡农们疑似“幺蛾子”危害的玉米植株,其实不是“幺蛾子”草地贪夜蛾的“罪过”,目前在玉米幼苗上还没有发现草地贪夜蛾的迹象,而是一种被称为“枇杷虫”(有的地方又叫打屁虫)的蝽属害虫对玉米幼苗植株产生的危害。

过去这个害虫对玉米幼苗植株危害较少,对玉米幼苗植株的危害主要是土蚕和蛴螬蝼蛄,枇杷虫危害玉米幼苗植株是次要害虫。

真正在玉米幼苗植株危害严重时段是在2015年至2017年间,此后,这个藏在幕后的玉米害虫从次生害虫上升到主要害虫的地位。对玉米的丰产增收造成极大威胁。发生严重的田块被害率达到30%以上,缺苗率达到20%以上。

图片:枇杷虫在玉米植株后期减少危害


枇杷虫对玉米幼苗植株造成的危害:

由于枇杷虫成虫若虫都怕见光,因此,常常藏身于玉米幼苗植株土表根茎附近或根部土表下,为了生存,枇杷虫就刺吸玉米幼苗植株上的汁液(攻击性的生活方式)。

玉米幼苗植株被枇杷虫危害以后,生长点就会受到刺激而出现心叶萎缩或发黄,卷曲扭曲或矮化现象,严重危害者可使玉米幼苗植株心叶纵裂成畸形而干扰生长点的生长发育,于是在玉米强分蘖作用状态下,就在心叶附近分蘖出许多新叶(丛生叶),使整个玉米植株看起来有“矮缩纵裂,黄化扭曲畸形”的状态。

图片:玉米幼苗植株在2~5叶期是枇杷虫危害的高峰时段


枇杷虫对玉米幼苗植株的危害为什么“愈演愈烈”:

一是与现在乡农的种植模式有关。

因为农村缺乏精壮劳力,这些年农业种植一直都是属于“从属”地位。玉米种植在免耕栽培或轻简化栽培上迈出了一大步。

但是,田间不深耕或深耕的次数很少,仅仅依靠几瓶“免深耕”或除草剂来种植玉米,很多地块中枇杷虫的虫卵累积较多,增加了枇杷虫危害的基数。

二是与乡农的种植习惯有关。

在乡农的眼里只要玉米幼苗植株长得“青葱葱,绿油油”就是好样的,于是在施肥上就偏重偏量于氮肥。氮营养使玉米幼苗植株长得嫩绿,反倒成了枇杷虫爽口的充足食源(事实上田间地头的诊断也证实了这一点)。

图片:玉米中后期生长,很少有枇杷虫危害


三是对虫的危害方式不了解,常规用药“无效”。

枇杷虫体表有短毛背板及小片,对杀虫药剂的抵抗力是非常强的,再加上怕光,又藏在玉米幼苗植株根部或根茎基部的土表下。人们习惯的茎叶喷雾处理很难对枇杷虫构成威胁,所以常规用药效果差甚至于无效。

提高对枇杷虫的防控效果必须要遵循的“3个原则”:

一是要找对防控时间:在玉米幼苗出土2~5叶期或移栽到大田返青活棵7~10天内,及时择机用药对枇杷虫开展化学防控。

二是药要用对时间:因为枇杷虫藏身于玉米幼苗植株的根部和根茎基部的土表下,是见不得光的。所以避开中间时段用药,把用药的时间放在早晨或傍晚的时间段,效果更好。

三是改变常规的喷雾用药方式。要么茎叶处理时对着心叶喷雾,要么就是去掉喷头“点蔸”处理,要么就是通过稀释液对玉米幼苗植株进行灌窝。

图片:移栽玉米大田返青活棵7~10天是枇杷虫危害高峰期


改常规用药为“特 效 药”:

很多乡农习惯了用功夫,甲氰等菊酯类的杀虫剂来处理枇杷虫,其实这是收益甚微的。

通过生产实践,诸如灭幼脲,氟铃脲,除虫脲,茚虫威,溴氰虫酰胺,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等对枇杷虫的防控,效果更好。

总结语:枇杷虫(打屁虫,弯刺黑蝽)对玉米幼苗植株的危害己由次生害虫赿升为主要害虫,对玉米生产的丰产增收造成严重威胁。拚弃玉米生产种植过程中的一些“弊端”,按照“3个原则”精准用药,可大大提高枇杷虫防控效果。

图片:枇杷虫危害较重的地块,玉米植株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