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五六十年代老物件,你还能认出来多少?

7月3日来到长春净月方向的大顶子山,这里有一个村庄叫友好村。通往双阳区的公路边。


就是在净月的深山里面,特别不好走。


一般的情况下,对这里不了解。长春一些自驾游客,自行发现了这个森林,多少年前,就自驾游,带上家人,到森林里面搭帐篷,或区寻找野菜。


自然而然,这里就有了知名度。有人研究在这里搞开发建设,弄了很多的特色村庄。

现在搞乡村旅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特色。

吉林省森林康养产业协会冰雪武林专委会派人去调研,发现了这样的一个博物馆,应该是老味道的博物馆。


东北农村过去的味道,不数数,还真不知道,当年,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一直觉得我们很穷,数数这些家当,有钱你也买不到,真的不错。这些老玩意,都成了古董。看看,你有多少会认识。


文字的之后,我想要说的是,有些不搭,原因是这样的一个博物馆,炕上不能铺上一个现代的泡沫。


矿泉水瓶放马槽上堆放,怎么看都不是那个事儿。

再一点,就是自来水管明晃晃地顺墙而下,特别不搭调。还有灯泡,当年都是马灯,或油灯,安装灯泡的的岁月,开始是白炽灯。

一个老味道的农村博物馆,让人们有了彻底的怀旧感觉,一定要弄得再细腻一些。


这是什么?供养家谱。

看看这些老物件你认识多少。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应该都见过。


年画的味道是对的,但是,不是原版的。是现代的打印机打印的。


烟笸篓就是装老旱烟的。


这个一定要放在场院里。

这个是碾盘,过去用这个磨米。家家户户都有。有钱的人家有大家伙的,还有小个的。小的在屋里使用,大个在户外用。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家里开始有挂钟,不是一般的人家能够拥有的。钟摆的声音很大,放置头顶的侧面,竟然不影响睡觉。尤其是到了整点的时候,叮铛响,哪个声音是不小的。



炕琴没有音乐,因何叫琴。这些柜子都是有年代感的。每个有钱的家庭,都要弄一个,并且一定要请画师,画上花鸟鱼。


咸菜坛子。这个个头有点小。也是咸鸭蛋的坛子。


馒头框。好东西装起来,悬在半空中,预防被孩子偷走了。


洗脸盆。


笸罗框。


这些东西有的是用柳条编织的有的是竹子编织,簸萁,或是装粮食把玉米的,这个比较常用。

屋脊上的青瓦。


灶台上的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大葫芦做的水舀子,也就是放在水缸中的水舀子。直接用这个来喝水。那个时候,这个水舀子是不挑人的,谁用都行,也不研究是否卫生,都用这个喝水。


大烟囱,这个比较传统的。冒烟,叫炊烟袅袅。最怕的是西北风,会倒烟,哪个时候做饭就不容易了。满屋子都是烟,呛人呀。

马圈和马槽子。那是一个简易的仓房。


水井。当年的水井是要用手来摇。没有自来水,喝地下水。有的时候,雨水大,就淌进了水井,这就多少不卫生了。因为,家禽的粪便也会变成汤汁。





手推车的轱辘一定是铁炮木头的才对。

过去的这个窗户是没有玻璃的,是纸糊的。

这个东西叫粮仓,有一点夸张,一般人家用起床的粮仓。

镰刀为什么要放到锅台上?

刀具也在锅台上俺家,这些东西都是有点不搭界。

条扫放在板凳上。

这个板凳的味道是对的。

这个是真正意义上的炕琴。

养活小孩吊起来,指的就是这个,这个叫摇车。

这椅子,可是有来历了。


这柜子多下功夫啊,一般人家是用不起的。


左边这个东西叫棒槌。右边的应该是猪食舀子,用于往外舀猪食的。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灶台给我们记忆是最深的。

这个东西叫碗架。

数数看,你还能认出来多少?

现在叫森林康养,深山中的小村落,最适宜研究现代旅游。森林康养旅游文化发掘,需要独立的个性,不能都一样,不能都一个味道,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味道。个性开发,找到独立的文化属性,然后沿着这个属性的需要去深度开发,再加上现在的互联网营销和推广,效果就出来了。千万不要搞的四不像,不然,就无法走的更远。

视频加载中...

森林康养旅游,不是简单的一片树林,一个村庄,一顿传统大餐,而是人文关怀,美好的时光,让旅游者能够留下脚步,爱上这里,在遥远的故乡,找到昔日的光景。愿意留下来,慢慢品尝这里的生活。所以,正如省康养产业协会冰雪武林专委会的秘书长董向前所说,要让森林康养的特色开发出来,首先你得做一个规划,前期调研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森林康养专家的文化水准也很重要。现在许多森林康养规划人,根本就不懂得森林康养的深意,还是在做更多的抄袭的功课,总是模仿,所以,就会迷失自我,无法找到未来。一个项目,需要时间,不允许你摸索,必须开始的时候就规划到位。还有服务,森林康养师培训不是噱头,是专业技能。需要一批有专业素养的森林康养服务生做中流砥柱。



在大森林里边过一天惬意的生活。


亮出你的想法。

吉林省的森林康养产业在路上,写好自己的故事,还要学会去吆喝,要讲好这个故事,不浪费资金,就要在文化方面做足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