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种农作物被早点引进的话,大明帝国也许真的不会灭亡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上吊自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央王朝覆灭了。客观地讲,崇祯皇帝真是不容易,他并不是昏君,他一天有时只睡4个小时,身体都出现了早衰的迹象。但是大明崇祯皇帝却面临了一个非常不友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有两个,第一个是政治经济环境,崇祯的爷爷万历皇帝就是非常的懒,曾经有20多年像个小媳妇一样待在宫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十万火急的奏章处理一下,像一些官员的任命书之类的都压了一摞,甚至有的县都连续几年都没有县令。崇祯他爷爷的爷爷嘉靖皇帝也是很懒,整天忙着修仙事业,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则是位木匠皇帝,所以他的祖宗和亲人确实给他留下的一个烂摊子。

明末农民战争

另一个就是自然环境,这就是明朝小冰河时期(小冰河期泛指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气温偏低的时期,而它的高峰应该是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它指的是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冬天奇寒无比的几十年时期。这个小冰河时期的气候特点就是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冬天的时候南方都普遍结冰,甚至广东都狂降暴雪。然而根据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的研究数据,明亡后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整个小冰河期间中国北方及中部最冷的两个时期。不管怎么样,小冰河时期的威力在崇祯爷爷的爷爷嘉靖皇帝在位时已经初见端倪,已有干旱发生的记载,到他爷爷万历皇帝在位时有些年份的旱灾已是十分严重。如果仅仅是东北的满清,北边的大明的关宁铁骑和关宁防线应该足以应付,明政府也不会如此狼狈。但崇祯真的是个苦命人,到崇祯9年,陕西、山西、河南已经连续几年干旱,到了崇祯10年由蝗虫引起的蝗灾又开始爆发,另外鼠疫也开始爆发。与满清长期的战争,军费紧张,朝廷只得增加赋税,让受灾地区的人民雪上加霜,搞的民变四起。根本的问题不是银子,是粮食,饥民吃不饱就会民变,没有民变引起的农民战争,大明政府也不会如此狼狈,如果没有粮食,那么银子它只是一种贵金属而已。

中国的温度带

当时大明的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水稻的缺点是不耐寒不耐旱,当时小麦的品种没有现在的高级并且当时亩产量比现在要低很多。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之后把它带到了西班牙,后传至世界各地。明朝的中后期,玉米传入中国,同时期传入的还有来自美洲的马铃薯(土豆)、红薯(红薯又称地瓜,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十大建康食物之首,煮熟之后一次不要吃太多容易胃酸)。玉米与马铃薯耐旱耐寒产量高,红薯耐旱,但是它们姗姗来迟了。现在中国的北方基本是一年两熟,春天是小麦,秋天是玉米,东北地区是一年一熟,大部分是种玉米。但是在当时的明朝中后期,这些刚刚引进的新品种,还都是稀罕的东西。像玉米虽然在大明十多省都有种植,但是种植量很小,属于珍稀之物御用之食物。

中国降水分布图

如果玉米这种耐旱耐寒的粮食作物很早就传入中国,(明初明政府已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对东北进行有效的管制),在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大规模的种植的话,那么明朝的小冰河时期的干旱的破坏力就不会如此强大。根据历史的史料,崇祯年间大旱下的饥民简直惨不忍睹,饥民们只要不会饿死有口饭吃谁还会去造反。从清朝初年,玉米、马铃薯、红薯已经逐渐开始大规模地种植,并逐渐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如今的玉米已经成为了寻常之食物,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物种之一。(粮食是最主要的东西,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节约粮食都是一种美德)。可惜啊,历史没有假如,我大明崇祯皇帝确实是个苦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