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吃钢丝面的岁月
钢丝面,形如钢丝,是以玉米为原料压制而成的。质地柔韧,遇热也不粘不脆,形如钢丝而得名。

(钢丝面,图引自网络,若侵权则删除之)
我是70后,小时候吃玉米面制品的日子比吃白面多多了。玉米面一般都是做成锅贴或入笼蒸成窝头或发糕。玉米是粗粮,吃多了会胃酸,孩子们不乐意吃,但白面那是稀罕物,偶尔才能吃到(尽管村子里种有大量小麦)。所以做玉米面食物,糖精是广泛使用的。那是装在一寸多高的小玻璃瓶中的透明状晶粒,一颗一颗的。温水化开,掺入玉米面中,只需几粒糖精就足以使玉米食品充满甜味。
钢丝面也是偶尔才能吃到的,因为在农村,没有做它的机器。相对于玉米锅贴和窝头,我是喜欢吃钢丝面的。以煮制的方法配以土豆白菜,吃法与吃挂面没有多少区别。
钢丝面可能对南方朋友们而言不甚熟悉。但说起米线,估计就都明白了。米线以大米制作,而钢丝面,可以视为玉米做成的米丝。我2018年春夏期间在赣州南康工作,吃过多次米粉,感觉很不错。

在赣州市南康区南山附近吃的米粉
比钢丝面更为我熟知的是二莜面,那是以莜面和高粮为原料经炒制后磨成粉,制作方法和莜面相同,而味道,比又筋又香的莜面差远了。我至今仍记着炒莜面的大锅,那是村子里村民共用的一个巨形大锅,设置在村大队房后的屋子里,需要炒莜面或二莜面的时候就要去那里,炒制时把锅以柴烧热,用一个长长的木制工具去推锅中的粮食,让它受热均匀而不致焦糊,直到炒熟。
岁月如刀,剥去红颜。钢丝面,在菜市场可以轻松买到,二莜面,我已多年不见了。随着呼和浩特城区的迅猛扩张,高粱也只能在远郊才能偶尔看到,那不是用来做二莜面的,是酿制白酒的最好原料。

石人湾村附近田地里的高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