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亩产创新高,苗庄村如何做到?
7月14日,一场大雨突袭滕州。
天未放晴,滕州市洪绪镇苗庄村党支部书记甘志湖就和几个村委委员来到地里,看到地块排水通畅,玉米苗安然无恙,大家伙这才放了心。

甘志湖(右)和村干部到地里查看玉米长势。
麦收虽然已有月余,但是谈起今年的小麦收成,回村路上,甘志湖还是兴奋不已。
“今年的收成真是超乎想象,专业化管理就是不一样。土地托管这一步,咱算是走对了。”甘志湖指了指齐整整、绿油油、长势正旺的连片玉米田,打开了话匣子。
苗庄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一千多亩土地,以传统种植为主,一年两季,实行小麦、玉米轮作。虽然风调雨顺时,地里的收成还算不错,两季作物够得上吨半粮,但是,这几年,农户单打独斗,粮食亩产达到极限,再想创新高就遇到困难。
甘志湖说,除此之外,当地还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全村八百多口人,只有三百多口人常年在村居住,而且多是老人妇女和孩童,种地有些力不从心。
“保证土地安全,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基层党组织责任重大。”甘志湖说,“这两年,越学政策,我们就越能感觉到肩上这幅担子的份量,就越有一种紧迫感,就想着一定要行动起来。”
经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开党员会,开村民代表大会。2021年秋天,苗庄村开始运营农业生产全托管项目,推出“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服务组织”的模式,协调农户与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省供销社下属的供发集团签订农业生产全托管服务合同。
村庄有动作,党员干部先带头。在村“两委”成员的带动下,去年秋种,首批220亩土地先由农户加入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然后与供发集团签了托管合同。

甘志湖向记者一行介绍土地托管情况。
“虽然土地托管给了供发集团,我们不插手也行。可是刚开始搞托管,有些群众还不信服,咱得拿出高效益,才能让更多的村民放心地将土地拿出来搞托管。”村妇女主任杨秀荣说,“今年6月11日,我们村麦收开镰,为了站好丰收最后一班岗,甘书记带着我们全村的党员干部,两天一夜连轴转,在托管田里盯着机收,确保颗粒归仓。”
“本想着受去年天气影响,今年小麦会减产。可是有了专业化队伍搞种植管理,今年小麦产量不减反增,亩产达到了1500斤。”村会计王淳自豪地说,“我还当上了托管土地网格员,协助供发集团搞管理,每季每亩地30元劳务费,负责每天下地查苗情,提醒服务队根据苗情采取相应措施。”
“土地托管后,不光王淳当上了网格员,咱村有十来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也都有了活干。”甘志湖说。
正说着话儿,村民张崇茂打来了电话,询问地里最近有没有活干。
张崇茂今年65岁,去年他把4亩多地进行了托管。他和老伴魏怀花则帮托管服务队干点儿零活儿。小麦耕种时帮着补地头儿,小麦管理期间帮着浇水,麦收时又帮着割地头,前几天算了算,两个人这一季光干这些零活就赚了三千多元。
“土地全托管,个人、集体都受益。”王淳说着算了一笔账。
农民自己种地,啥心都得操。忙活一年,两季也就落一季,效益好时,每亩地能有千多块钱。把地流转给别人,倒是省心,但流转费也就1000元。如果外出打工的,每到种收,还得请假回来待几天。土地全托管后,净收益部分,村集体和供发集团按6:4比例分成,农户每亩保底能收入1200元。如果土地效益好,村集体还会拿出一部分再分配给农户。
“这一季小麦,经过科学管理,产量高、质量好,加上集体种收,农投、机收费用都比个人种植省了不少。每亩毛收入达到了2300元,咱村集体收入则达到了16万元。村里经过协商,除了1200元保底收入,每亩再给村民补200-300元。”王淳说。
不觉间来到一块玉米田,这里的玉米长得格外好。甘志湖说,“这块地占地32亩,是我们和供发集团搞的高产实验田。实验成功后,将大面积推广。”
“苗庄村通过党建引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不但成功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且规模化、集约化耕种,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标准化、安全化生产。像苗庄村这样的村庄,在我 们洪绪镇还有不少,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洪绪镇党委书记张波感慨地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姬飞燕 通讯员 徐琦 王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