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减产,大豆又白捡”德州禹城探索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每亩增产大豆200多斤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9日讯 最近,禹城市房寺镇的种粮大户刘厚鑫,正在研究考察新型的大豆玉米播种机。今年,他计划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改单一作物种植为4行大豆2行玉米间作种植,将面积扩大至1200亩。
带状复合种植让“玉米不减产,大豆又白捡”
刘厚鑫之所以有底气扩大种植面积,是因为这种模式,一亩地可获得一亩三分地的收益。
2018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禹城市抢抓机遇,积极与德州市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成功探索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地还可以增产大豆200多斤。

“玉米基本不减产,刨除用工和其他费用,一亩地能多出300块钱左右的利润。”刘厚鑫告诉闪电新闻记者。
玉米不减产,大豆又白捡,这笔账刘厚鑫早已算明白。更让他心动的是,今年,每亩地还可以获得300元的补助。这样算下来,刘厚鑫每亩地可以增加600元的收入。
土地面积不增加 增产200斤
谈何容易?
虽然现在刘厚鑫乐意采用这种模式,但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刚刚推行时,并没有获得包括刘厚鑫在内的试点农户的认可。当时,刘厚鑫采用“3:2模式”,3行大豆2行玉米间作种植,效果十分不理想。“因为种植宽度不够,大豆被玉米遮住,光合作用不足就容易倒伏,管理收割都麻烦。不仅人工费用高,产量也达不到。”只种了一年,刘厚鑫就放弃了。此外,大豆玉米植保需求不同,使用的除草剂也不相同,农户们还担心,万一除草剂只对一种作物有效,对另一种作物有害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出最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几年来,农业专家们开展了很多田间配制的实验。
通过进行“2:2模式”两行大豆两行玉米间作种植、“3:2模式”三行大豆两行玉米间作种植、“4:2模式”四行大豆两行玉米间作种植、“6:3模式”六行大豆三行玉米间作种植……,一系列实验证明,“‘4:2模式’和‘6:3模式’在光照和管理难度等方面能达到一个**的平衡点,产量比其他模式增加20公斤到30公斤。”禹城川农新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助理杨欢表示。她同时分析说,玉米种植2行最能发挥边行优势,“6:3模式”相较于“4:2模式”来讲,更容易出现中间一行玉米长势不好的情况,刘厚鑫今年会选择“4:2模式”进行种植,就是基于这个考虑。
玉米为单子叶作物,大豆为双子叶作物,不能同时使用一种除草剂,农户担心的这个问题,专家们也通过实验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我们首先用了芽前封闭除草,在播种之后的一至两天,采用的是金都儿除草剂,金异丙甲草胺,苗后采用的是定向喷雾。通过使用物理隔离,分别对玉米大豆除草,这样防止了对其他作物产生的要害。”杨欢告诉记者。

敲定了种植模式和除草方式,摆在农户面前的最大难题却成了播种,这直接关系到种植的人工成本,也是当初让刘厚鑫放弃种植的原因之一。
“最难的是播种,带状复合种植玉米的株距要在10-12厘米,大豆的株距在8-10厘米,这样每亩地玉米的播种量在3800-4500株之间,大豆在8000-10000株之间,才能达到玉米不减产。机械化不好把控,经常超出标准距离。”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成强表示,禹城农业部门为此也很伤脑筋。
为了帮助实现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机械化,农业农村部组织了大量农业机械专家,与农机企业研究改进,研究出了新的一体化播种机。与原来的播种机相比,播种时转盘的速度虽然没变,但播种的密度增加了,能够达到带状复合种植玉米株距10-12厘米、大豆株距8-10厘米的标准。这套新型播种机,将在今年3月底4月初投产,未来农户们就可以使用新型播种机,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同时大大降低人工成本。

为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今年,禹城市成立了不少于2000万元的大豆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大豆种植补贴,扶持龙头企业。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规模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每亩3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同时,我们实行集中供种,每个乡镇都成立了技术工作队,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今年的种植面积预计已经超过10万亩。”李成强说。
作为黄淮平原夏大豆优势产区,禹城市通过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破解了“粮油争地”矛盾,同时打造大豆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大豆产业新高地。
闪电新闻记者 崔冬梅 德州台 吕秀华 禹城融媒 高明凯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