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10个为什么⑩:晚收几天更高产,为什么呢?
玉米10个为什么⑩:晚收几天更高产,为什么呢?

大家应该都知道:玉米产量的三要素如同“三足鼎立”——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的乘积的最大化,才是最高产的。
如图,这只大鼎,“任何一足”更短一些,都不行!
但是,一些无知的“卖种子的”和种植户,因为忽视了“千粒重”,导致一亩地损失几百斤,百亩地损失几万斤,这如同“煮熟的鸭子飞了”和“到嘴的肥肉掉了”!
“无投入,无成本”的一亩地几百斤、千亩地几十万斤的粮食,等于“白捡了”纯收入,也是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做了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如同10亩玉米“白捡了一条金项链”,“拿不到的”只是自己对科技“不真懂”或“真不懂”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因为,种田的效益和种植户的科技素质成正比。
一、“活秆成熟”的玉米,10亩地晚收获几天,决定了“一条金项链”的得与失

在李少昆博士的科技讲座上,经常引用山东农业大学刘正博士、张吉旺博士的科研结果,“活秆成熟”的品种,适当晚收获6天,增产率19.8%【请注意:1/5的增产率相当于“白捡”啊】。
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如果你家里种1000亩玉米,仅此一项,一辆“宝马汽车”到手了。

但是,如果你家的玉米被“卖种子的”忽悠了“脱水快”而早衰了,等于你家的“一辆宝马车”被盗了。
如图中这3个玉米品种对比(2019年10月2日拍摄于河北南宫),左边这个“活秆成熟”的品种,与已经因为早衰而收获了的品种,10亩玉米就决定了你媳妇“一条金项链”的得到或者失去的问题。
二、黄淮海的夏玉米,早于10月10日收获的,绝大部分都是减产的

因为,黄淮海国审的玉米品种,对照品种都是郑单958——而“正常的”郑单958在10月10日收获,千粒重最高,而且可以一直保持到10月20日(见上图)。
绝大部分品种,生育期都和审定的对照品种郑单958基本相当,所以,也都在10月6日~20日之间收获为**。
收获过早的玉米,不管是“主动的”(因为种植户不懂科技而“提前收获”),还是“被动的”(因为品种的早衰而“不得不收获”),都是以减产为代价的!——极个别的“早熟几天以上”且能“活秆成熟”的早熟密植品种除外(但过于早熟的品种必须依靠密植维持正常产量不减)。
三、玉米晚收获好,为什么呢?六个证据,可以证明
因为,玉米80%~90%的子粒产量来自于灌浆期间的光合产物,玉米灌浆时间越长,灌浆强度越大,玉米产量就越高,所以,在玉米生长后期“延长灌浆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据实验,“棒三叶”及以上叶片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占60.84%,可见大喇叭口期之后的叶片功能期,对玉米高产高效十分重要!
鲍巨松研究证明,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延长功能叶的寿命。
Tsai CL认为,杂交当代(也就是两个“最不赖”的品种,进行“白加红”混种),通
过延长灌浆时间而积累更多的干物质,从而导致粒重增加。
Otegui M E试验,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直接影响粒重及产量的高低。
《生态学报》报道,两个玉米品种间作混种,可使植株中部叶片的“叶龄延长”,提高
产量。
Bolaños J研究证明,延长灌浆持续期可以显著提高产量,灌浆持续期是筛选玉米品种
的首要指标。
试验表明,从苞叶刚变黄的蜡熟初期,到苞叶干枯发松的完熟期,每晚收1天,千粒重会增加3~5克,黄淮海夏玉米一般在10月6日到10月20日之间收获为好。
玉米千粒重最高、真正成熟的标志“灌浆线消失、黑层出现”:籽粒变硬,籽粒灌浆乳线移至籽粒基部并完全消失,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层。籽粒呈现玉米品种固有颜色和特征,果穗、苞叶变干、蓬松,呈白色。
据《玉米**收获期的主要相关性状研究初探》一文试验结果,玉米黑色层是随籽粒干物质积累和脱水逐渐由浅灰色变褐至黑的过程,授粉后25天籽粒出现浅灰色覆盖层,授粉后40天转为浅黑色,玉米乳线消失期在果穗苞叶枯白后的6~15天。
玉米适当晚收不仅能增加籽粒中淀粉产量,其他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数量也随之增加,从而提高营养质量。
推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均匀,小粒、秕粒减少,籽粒含水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高,商品性好,也便于脱粒储存。


四、警惕“早衰品种”的忽悠,因为一些抗病较差、根系不好的品种,假借“脱水快”而掩盖早衰真相
如果“小棒型品种”叶片数量少了几片,可以早熟7~10天甚至更早,基本上属于早熟品种,和咱们今天讨论的“玉米早衰”关联度不大(或者说其早熟性避开了严重的茎腐病发生条件)。因为品种早熟而减少了肥水需求,所以可以适当密植以维持正常产量(注意:小果穗品种早熟密植不是更高产,而是为了不减产)。

但是,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域,18~20片叶的品种(国审的对照品种是“郑单958”),如果一些“少雄少根”玉米品种,审定公告公示的生育期和“郑单958”基本差不多,而且“籽粒粉质率也较高”(高过了“郑单958”籽粒粉质率73%的数据),如果“敢说”早熟和脱水快,那就涉嫌是“根系不好”和“抗逆能力不强”的“早衰”了。
因为,全株叶片18片的品种≈郑单958的生育期,如果某品种多出1~3片叶,却“堂而皇之”和“大言不惭”地自诩“早熟”或“脱水快”,那就有些不太厚道了。
例如:某 “仿造美系的红轴”国审夏播品种,成株叶片数19~20片。但比郑单958早1天。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相对不早衰”的2019年国审超级玉米【八强十号】,审定公告中“成株叶片数20片,与对照郑单958晚熟0.8天”。
另外一个传奇的品种,是2018年国审一个粉轴品种,当前早黄淮海种植面积最大。该品种审定公告是“成株叶片数20片,比对照郑单958晚熟0.5天”,可以说,这个品种的“活秆成熟不早衰”是其“称霸一方”的原因之一。

五、警惕“籽粒机收品种”的忽悠,因为破损率高、水分偏高,产量偏低
当前,“玉米籽粒机收”最权威的泰斗人物——李少昆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培育一个密植的、适合粒收的品种,没有七八年时间很难育成。 目前,一些种子企业宣传的籽粒收获品种,并不完全适合籽粒收获。
李少昆博士明确指出:玉米籽粒机收最适合的时间是在成熟后2周到4周,所以,品种早熟7天以上为最低标准啊!
请注意:黑龙江籽粒机收品种“德美亚1号”比“先玉335”要早熟17~22天!——这正符合李博士所讲的“品种正常成熟后14~28天进行籽粒机收最适合”。所以说,不早熟的品种“鼓吹籽粒机收”属于忽悠。

同时,玉米籽粒收获的品种还要应具备以下4个特点:①收获的时候含水量低、破碎率低、烘干的成本低,籽粒含水量应在20%以下(15%左右的水分最好);②后期“能站得住”,抗倒伏能力强。③抗病能力问题,比如茎腐病,如果玉米株杆倒了、穗子掉了,机械就收不了。④抗霉变的能力。
可是,现在,哪一个品种能够“对号入座”,符合这个理想的要求呢?!
且看河南、河北两省的“籽粒机收”品种的现状:

河南省连续5年,127个籽粒机收品种,平均亩产都不到1400斤,籽粒水分28%以上。
河北省2019年玉米籽粒机收品种,在推迟了7~21天收获,籽粒破损率1/10以上,籽粒水分近29%,而且,平均亩产不到1300斤,其中两个品种竟然亩产986斤和1093斤。
破损率高、水分偏高、综合抗性较差、产量偏低,是当前一些所谓的“籽粒机收品种”的巨大弊端。
可以说,真正适合籽粒机收的“多抗”又“早熟7天以上”籽粒机收品种,尚待时日。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热量资源好的地方(比如河南的南部,以及新疆),和“郑单958”生育期相当的品种,都可以籽粒收获。但是,这些品种要“后期站得住”(可见“早熟性”和抗灾能力非常重要)。
另外,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论坛”上,有关专家的一个共识是:玉米籽粒机收,品种要求很高。育种家必须戒骄戒躁,认真选育较理想的品种。而且,选育需要一个过程,不要急功近利。
在《你真的了解籽粒收获吗?》一文中指出:“ 籽粒收获是当今玉米种业界最时髦的概念和话题。任何新上市品种, 无论其生育期和产量表现如何,一定要和籽粒收获的概念沾亲带故,都要作籽粒收获的演示,小炒一番。然而,并不是能够进行籽粒收获演示的品种都能籽粒收获。这是因为,在某些年、某些地区可以勉强进行籽粒收获,不代表这个品种有稳定和广泛适用于籽粒收获的特性。”

该文配图的美国玉米机械收获籽粒,均是完熟期(Photo Source: Google Image)。
而且,河南农业大学李潮海教授的科技讲座配图如下,也“暗示了”河南一些种业公司胡乱“炒作”不能早熟7天以上、不能生理成熟的品种是“一场忽悠”。

六、玉米晚收获,也利于小麦增产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冬前积温偏高,小麦过早播种,容易出现“旺长弱苗”,为了高产稳产埋下隐患:①造成冬前麦苗发育过快,小麦抗寒能力降低。②播后气温较高,增加植株感病几率。③冬前过多消耗肥力,不利于壮苗抗倒,后期也容易脱肥早衰。
当前,农业机械的普及致使玉米腾茬、小麦播种时间已大大缩短,在正常年份适时推迟玉米收获期并不影响种麦。
对于小麦来说,播期适当推迟,可避免麦苗徒长,增强抗病、抗冻、抗倒、抗旱能力,利于促成壮苗,增加产量。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十星玉米科技”公众号、“十星玉米科技”抖音号原创文章
部分图片由河北成安县玉多收农技中心,以及李潮海教授、董树亭教授、李少昆博士的课件截图,特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