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收购商的生意经,夏收小麦冬收玉米,利润还是很可观

风风火火的麦季已过去一个月,小麦早已收割完成,就连玉米也长成尺把深了。收到手的小麦,乡亲们该存的已经储存好了,该卖的也业已卖完,就连收购商的收购工作也基本结束。

整个麦季,从收到存,从存到卖,也就算完全过去了。但让人十分迷惑的是,镇上的粮食收购商,存了几千吨的小麦,却不愁着卖,让人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按常理说,不论是谁,粮食囤积起来之后,水份损耗、鼠虫损耗、自然浪费、杂质清除等,粮食都会有不小的损失,如果粮食收购商不在价格上占点便宜,怎么赚钱?


说来也巧,一位邻居从外地因私事回乡,几个要好的朋友一块儿吃饭,刚好遇到了镇上的收购商。三巡酒过后,酒后吐真言,收购商在与朋友闲聊时,一鳞半爪的,让我听来一点收购商的生意经。

当然,收购商的生意经,从常人来看,首先想到的是从称上做手脚。可从收购商的口中了解到,从称上做手脚,那都是低级的儿戏,甚至完全没有必要去做一样可能赚到钱。比如,乡亲们在卖粮食时一般都是开着三轮车,而在过地磅之后,会对三轮车除去二十斤的虚称。当然,也可以说是除杂质。

这样一来,收购商完全不需要在称上做手脚,只需要光明正大的扣除杂质估重就行了。而这个估重,当然都是收购商的利润了。当然,有黑心的收购商也会在称上做手脚,但是谁也不傻,这样的收购商一般都会慢慢没有生意。所以收购商一般很少在称上做手脚,只会光明正大的扣杂质。

第二种方法是白条!白条,在交公粮时出现过,那种白条只是交公交的证明,而应得的公粮钱用作了其它的税金。而这里的白条不一样,是收购商给乡亲们的白条,乡亲们拿着白条过上十天半月的,从收购商那里再取回钱。


为什么要这要操作,当然有一个客观原因。特别是收购粮食最忙的半个月,收购商每天都上一二十万元的流水账。而乡亲们一般都要现金,相应的收购商就必须备一二十万的现金。一个周下来,收购商就要备上百万的现金。可以小镇上的银行不可能一下有那么现金。

有了这个借口,收购商就有了理由给乡亲们打白条。当然不是不给,而是过了一个周半个月的再取出现金给乡亲们。而这些大额现金在银行的利息,就是收购商的利润来源之一。

当然,最明白的利润来源来是低价收高价卖,在收购商把粮食统一交售到粮库的时候,粮库往往又是现金转账,所以从多个方面,收购商都可以赚到钱。


收购商难道没有风险吗?当然不是,最常见的风险还是自己的管理。这位收购商就曾出现过收的粮食太潮湿而发霉的情况,一下子糟蹋了几千斤粮食。另外,粮食的行情也时时在变,谁也不敢保证赚钱……

我喝的酒很少,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话,竟也无意听到了收购商的生意经!或许,不过如此。或许,不尽如此。但看他靠着不大的收购点,能在省城买房子,利润还是可观的。其中内情,我也不便探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