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润顺达:以“黑科技”引领全球绿建产业新风向;蠡县医院引进优质医疗资源 让老百姓更有“医靠”

奥润顺达:以“黑科技”引领全球绿建产业新风向

国家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奥润顺达集团供图

□保定日报记者 杨旭 李岩 韩瀚

8月16日,奥润顺达集团与航天科技·太空科技中心合作成立的“航天技术绿色健康建筑联合实验室”,在北京正式揭牌。作为国内绿建行业的领军企业,这是奥润顺达以“黑科技”引领全球绿建产业新风向的新探索和新尝试。

在位于高碑店市的奥润顺达绿色智慧健康建筑内,利用航天无土栽培种植技术培育的蔬菜生长旺盛。培育箱内,一株株油绿油绿的菜苗分别“插”在两指宽三指高的小容器中,这些蔬菜已经采摘过两茬。

“利用航天技术研究不同植物的光谱,用特定光谱来控制植物的生长周期,提高结果密度以及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不仅可以吃到新鲜蔬菜,还能为房间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供应。我们与航天科技·太空科技中心合作,就是致力于把诸多航空级环境控制与生命健康管理技术融合到超低能耗建造中,打造出世界唯一的绿色智慧健康建筑集成系统,创造出健康宜居的新型建筑模式。”奥润顺达集团高级副总经理范振发介绍。

绿建科技智能制造车间。奥润顺达集团供图

在近40年发展历程中,奥润顺达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和主引擎,不断推动核心技术多元化升级,将一项项科技“狠活”巧妙地植入到绿建产业中。

走进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全球唯一一个全环境气候模拟实验舱,可以模拟春秋冬夏、雨雪冰雹、风霜雷电、酸雨雾霾等各种极端恶劣气候环境,检测房屋建筑产品的各项数据和综合性能,并指导企业结合最前沿技术和我国建筑类型、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工作,进行适用性转化。目前,奥润顺达依托全仿真实验舱,成功研发出节能型、健康型、智慧型、岛礁型、文旅型、装配型、近零能耗、净零能耗、产能型等多系列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产品,实现了国内全地域多场景应用。同时,奥润顺达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发出木系统门窗、铝系统门窗、高性能玻璃等数十条智能生产线,以及环境一体机、隔热隔音门窗、建筑保温节能材料等百余项核心技术产品,先后获得欧盟、北美、澳大利亚等国际认证。

围绕绿色建筑这一未来产业的发展,奥润顺达集团先后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维也纳科技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联合办学,共同成立了全球唯一的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产业高等学院,全方位培养绿色节能建筑领域技术研发、设计、检测、监理、施工、生产、营销、管理急需的高精尖人才。依托高碑店国际绿建会展中心和国家实验检测中心,奥润顺达搭建起全球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一站式展览交易平台和实验检测平台,吸引了众多上下游国际知名企业、高端科创企业在此落户生根、展览展示,聚力聚智推动多方共建,高水平打造全球综合性绿建产业大平台。

全球唯一绿色健康建筑产业园。奥润顺达集团供图

以产业平台为依托,奥润顺达与亚洲最权威的钢结构建筑技术院校西安建筑大学合作,共同开展钢结构装配被动式移动住房研究;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共同开展国家863计划活性锰离子除甲醛技术研发;与世界知名建筑企业蓝拉集团合作,共同开展在灾害应急保障、特殊作业、临时安置、快速办公等多场景中灵活应用的可移动装配式建筑研究;与奥地利希伯尔公司、维也纳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建筑领域储氢材料和氢能转化技术研究……

走进奥润顺达绿建科技产业基地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住宅体验中心,几座灰白相间的独栋小楼在草木掩映下一字排开,从外观看与普通住宅并无二致,走入其中却让人一扫夏日炎热,顿感清凉舒适。这些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住宅可全年保持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的环境,比传统建筑节能九成以上,炎夏不用空调制冷,寒冬无需暖气供暖,而且这些功能可根据预先设定,由电脑自主控制。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赛道上,如何实现人与建筑的沟通互动?奥润顺达提供的绿色+智慧+健康理念,并非运用传统技术实现常规材料的简单叠加,而是系统化建模设计、工厂化制造、标准化施工、信息化运维等先进技术的高度集成,整个过程覆盖了从设计咨询、产品配置、建造施工、监理检测,到认证评价、运行维护的每一个环节。集团通过搭建大数据云平台,构建起一整套绿色智慧健康建筑的超级智慧运行保障体系。冰冷的建筑因安装了“智慧大脑”而有了温度,让居住者能够享受到“保姆式”托管服务,轻松实现社区缴费、家政服务、网上购物、买菜点餐等个性化需求。公司客服人员只需通过远程监测系统,就可了解到建筑运行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而判断建筑实时运行状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全球绿建产业领军企业,我们坚持‘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谋划一代’创新战略,依托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致力于打造‘产、学、研、展、拓’运营模式,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化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产业基地,每年可满足近1-2亿平方米绿色智慧健康建筑市场需求。从传统门窗到节能门窗,从超低能耗建筑到绿色智慧健康建筑,再到如今的航空型绿色智慧健康建筑,奥润顺达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全链条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奥润顺达集团总经理邓滨涛说。


深化京津冀优质医疗资源协同发展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近”享优质医疗服务

蠡县医院引进优质医疗资源 让老百姓更有“医靠”

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付文政教授(左二)现场实施手术。齐宏丽 摄

保定日报讯(记者王辛于 通讯员齐宏丽 张旭宁)近日,蠡县医院普外科联合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成功为一名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保护了肛门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受到患者和家属赞誉。

据了解,该患者10个月前在外院行肠镜活检确诊直肠恶性肿瘤,肿瘤位置距离肛门近,由于不能行保肛手术,因此拒绝治疗。近期患者因大便出血明显增多,到蠡县医院普外科就诊。患者入院后,蠡县医院普外科联合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付文政教授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并成功实施“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保肛手术”。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是蠡县医院与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深度对接,开展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该医院不断引进京津冀优质医疗资源,有效解决了当地老百姓找名医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花最少的钱、接受最专业的治疗,在家门口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蠡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与京津冀医院对接协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知名医生“走进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已经成为蠡县医院对接京津冀优质医疗资源的重要举措之一。


易县:家门口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保定日报记者 葛淑霞 通讯员 万旭 冯建华

图为易县尉都中心小学师生在排练河北梆子《全景易州美如画》。易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近日,在易县东韩村村民活动中心,村民们正利用闲暇时间排练演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拾幡古乐”。古朴、高亢、婉转的音律带着人们穿越时空,让人仿佛置身数百年前的生活场景。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易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村民文化广场、农村书屋等思想文化阵地为依托,组建起新时代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开展多彩文化服务活动,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该县文化志愿服务队发挥“文化轻骑兵”作用,把优质艺术作品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间。6月6日晚,易县第十届端午诗会在燕都古城举行,由县作协诗人创作、40余名本土文艺爱好者倾情诵读的《易水颂屈原》《永恒的太阳》《中文之美》等15件作品,让群众欣赏到配乐诗朗诵的独特魅力,也引领着当地诗歌创作走向繁荣。

进乡村、进景区、进社区、进军营。每年,该县300余场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四季村晚”“大家唱、大家跳、大家读”等文艺活动,极大丰富着群众文化生活,打通了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8月18日,易县东韩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拾幡古乐”演奏艺人正在村民活动中心排练。易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该县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大力传承发展优秀戏曲文化,仅今年以来就通过请老艺人进校园讲解戏曲知识、学习戏曲表演等方式,辐射城区、乡镇师生3万余人次。县教育部门还编写了《戏曲入门》,将戏曲教育贯穿于音体美课程,并结合地域特色创作了京剧《西陵赞》、河北梆子《全景易州美如画》,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该县还通过培育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采用展览、讲解、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拉近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在感知中了解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理念的巧妙结合,让非遗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呈现,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国家级非遗易水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邹天然说。

易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明月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我们着力在完善场地、艺术指导上下功夫,鼓励文化单位与乡村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把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全面激活文化服务“一池春水”。


高阳县: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金名片”

在高阳县今玉食品制造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鲜食玉米蒸煮完成。崔文吉 摄

保定日报讯(通讯员杨瀰 蔡天娇)8月22日,高阳县小王果庄镇李果庄村今玉食品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熟练操作机器,将刚刚采摘的玉米扒皮、清洗、漂烫、蒸煮、冷却、风干……将其变身速冻鲜食玉米,装箱入库备售。

在高阳县今玉食品制造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作人员对蒸煮后的鲜食玉米进行冷却处理。崔文吉 摄

据了解,近年来,高阳县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集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发展,激发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先后打造“淮药之家”麻山药、“今玉”鲜食玉米、“金花朵朵”菊花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玉食品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去年3月,集农产品种植、加工、储藏、销售、研发于一体,为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以加工速冻鲜食玉米为主,目前公司年产速冻鲜食玉米近4000吨,主要销往杭州、武汉等城市,还远销海外,年销售收入超1500万元。“今年公司与40多家种植大户签订定向种植合同,带动农户种植鲜食玉米达3000多亩。”厂长张宪介绍。谈及一年来的收益,鲜食玉米种植户胡志安说:“今年种了100亩鲜食玉米,通过与今玉食品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年销售收入达36万元,亩净增收1000元左右。明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再增加100亩。”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