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啥抗锈玉米品种越来越受欢迎?

玉米是山东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广大农民的经济支柱。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感染锈病的情况逐渐增加,致使玉米叶片枯死,降低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且消耗大量水分和养分,抑制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加速植株的干枯速度,致使玉米籽粒干瘪、千粒重降低,明显降低种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所以,必须正确掌握玉米锈病大发生的特点和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降低玉米的发病率,减少锈病大发生给玉米生产带来的损失。

图为玉米品种:FD707

发生特点

1、发病时间晚,传播速度快

通过田间调查和统计,玉米锈病发病时间推迟,往往在玉米灌浆中期才出现,刚开始只有个别玉米叶片出现干枯现象,并且不同田间发病情况有明显区别,玉米生长到灌浆末期,病情迅速扩散开来,经过短短的一周时间,田间发病植株就能够达到70%以上,即使病情较轻的玉米田间,发病植株也占到总数量的10%左右,病情严重的田间,几乎全部玉米植株都开始发生锈病。

2、发病面积广且病情重

据统计,所有种植玉米的田间都发生程度不同的锈病,可以说发病面积很大。病情严重的玉米植株病叶率高达70%,植株出现枯萎现象,发病较轻的田间植株病叶率也达到10%,但远远望去田间还是青绿色。

原因分析

1、品种因素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虽然都选择优质品种来种植,但是大多玉米品种都发生过玉米锈病,说明玉米品种抗病能力较差,这也是锈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2、病菌量蓄积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一旦发生锈病后,病菌就会遗留在玉米秸秆或土壤中,大面积的玉米田间,很难进行彻底全面的消毒处理,致使这些病菌逐渐蓄积起来,长期在土壤中存在,给下茬玉米带来威胁。

3、种植条件

随着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玉米秸秆还田后虽然促使病菌大量蓄积,给来年玉米生长带来病虫害,但是,秸秆沤制后可以增加农田肥力,保证基肥充足。同时玉米全面实施机械化播种和施肥,也大幅增加施入数量,化肥种类较多,能够给玉米提供丰富的追肥来源,促使土壤肥沃,玉米生长茂盛,不利于透光和排水,田间环境给病菌繁殖营造良好条件,致使玉米锈病发生。

4、种植密度大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玉米种植全部使用机械化播种,这样就会无形中增加播种密度,再加上土壤改良和基肥充足,玉米种植密度普遍较高,有的每亩播种玉米达到5500株以上,在玉米生长茂盛时期,宽大的叶片就会阻挡光照和通风,致使添加湿度过大,通光和透风性较差,给病菌繁殖营造良好条件,诱发玉米大面积发生锈病。

防控对策

1、选育抗病品种

农业科技人员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在选育玉米品种方面,不仅选留高产丰产品种,还需要进一步选育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增强对玉米锈病的抵抗力,降低锈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2、清理田间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一旦出现发病植株,需要立即拔起,运输到远离田间的地方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对污染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菌进一步发生扩散和蔓延,确保周围玉米健壮生长。在玉米收获后,需要将所有秸秆移到田外,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后再用作肥料,彻底杀灭秸秆中存活的病原菌。或者将秸秆进行青贮作为牛羊优质饲草,充分开发玉米秸秆的利用价值。对田间遗留的玉米残叶也需要清理干净,减少病菌蓄积的风险。

3、采取轮作方式

玉米锈病只对玉米产生危害,对蔬菜或豆科农作物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在种植玉米的田间,建议采取轮作方式,在下茬种植蔬菜或豆科,这样可以降低病菌对玉米造成的损失,并且豆科作物还能够固定大量的氮肥,给玉米健壮生长提供大量的肥料。

4、提高管理水平

在种植玉米前,采取深度耕作的方式,可以将土层能存活的病菌埋到深层,并且充分晾晒田间,通过太阳光照来达到消毒作用,减少对玉米产生的危害。在种植玉米时,最好开沟播种,施用足够的基础肥料,促使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并且在雨水较大的季节,能够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和抑制病菌繁殖,避免玉米大发生锈病。

5、保证播种密度合理

播种玉米时,需要根据田间肥力和排水情况,合理播种,保证播种密度适宜,避免密度过大,玉米植株通风性和透光性较差而诱发锈病,正常情况下,每亩播种玉米3500~4500株为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与玉米争抢肥力和水力的机会,还可以消除病菌繁殖场所,进一步降低玉米发病率。

6、治疗

玉米发生锈病后能够明显降低产量和质量,所以,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并且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以便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锈病给玉米造成的损失。加大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监测力度,一旦发现玉米发生锈病,需要立即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稀释1500倍,或选50%代森铵水剂稀释1000倍、或用30%晶体石硫合剂稀释150倍,进行喷雾给药,间隔一周后,重复用药一次,连续使用2~3次药物后,就能够控制玉米锈病的蔓延。

农资宝典整理 文章来源:山东省宁津县刘营伍乡人民政府 作者:李淑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