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两位老奶奶每天五点起床推石磨做汽糕,10元一碗真心好吃

到一个地方旅行,除了欣赏当地的风光、品尝当地的美食之外,我觉得还应该走近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民间文化。在婺源篁岭的时候,夏天的清晨天亮得比较早,早上五点多天空就亮开了,六点钟左右就被清脆的鸟鸣唤醒,看着穿个云雾缭绕,索性起床准备去拍拍清晨的篁岭,看看当地老百姓早上都在干些什么?

我沿天街上行,经晒工坊到五桂堂,然后到怪屋,再到怡心楼,然后准备去水口红豆杉林看看,就在我经过怡心楼的时候,听到里面吱嘎吱嘎的响,见大门也是虚掩着的,便推门往里一看,两位裹着头巾的当地老奶奶正在推磨呢,嘿,这不正是我想拍的素材吗?

当时天空还不算很亮,老人家也没有开灯,估计是习惯了,所以我也只能用大光圈,开高感进行拍摄。我以为是老人家正在推豆腐呢?一问,只能半听半猜,当地的方言确实不太好懂,尤其是老人家,他们根本不会普通话。询问几次,还是不太明白,但我看到傍边的盒子上写有气糕,但问他们是不是在制着气糕,她们则连连点头。

这样的石磨在渝帆老家也有,但推磨的方式却有所不同,渝帆老家是有一个用绳子吊起来、近二米的把手,运用杠杆的原理,推起麻来相对比较轻松,而篁岭老奶奶推的这个磨直接两人用手扶着木柄进行操作,助力臂相对较短,估计更加用力,但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估计手臂的力量不输我们一般的年轻人,让我们去推上一个小时,手臂估计会痛上几天吧?而他们却可以日复一日的天天推磨。

汽糕是篁岭的本土特色小食,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是籼米,籼米黏性较小,米粒细长而稍扁平,组织细密,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较小,硬质粒多,油性较大,质量较好,适合于米浆的研磨和各种糕点小吃的制作。两位奶奶一位姓曹,一位姓唐,曹奶奶说制作汽糕先要把籼米用井水或山泉水进行浸泡一整夜。第二天,米粒发胀后,就可以磨浆了。

曹奶奶说,气糕好不好吃,磨浆非常重要,她们一般都是用石磨来磨浆的(如果是机器打的,口感便没有石磨的好),在推动石磨的同时,往下料口添加米料,切忌不要添加太快、太多了,这些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一般添加一勺转动两圈比较均匀。一旦添加过快,磨出来的米浆就很粗糙,影响口感。随着石磨的转动,乳白黏稠的米浆从石磨中慢慢渗出,流到木桶里。石磨研磨米浆较慢,可谓是慢工出细活,但磨出来的米浆细腻柔滑,我看到他们的时候,都快磨完了。

等米浆磨好以后,下一步就是发酵了。这个步骤最为关键。发酵是用酒曲来发酵。采来一把茶叶,放入瓮罐内,移到温度高的地方。在这同时,唐奶奶开始准备气糕的其它材料,她先把竹笋拿出来发泡和清洗。

在怡心楼外面的一个角落有一个水笼头,唐奶奶就在这儿清洗

清洗干净后,她将竹笋切成细粒,到时放在气糕中。

另一边曹奶奶则开始在厨房生火

唐奶奶将竹笋切细后,来到他们的小仓库里面取其它的材料,看得出来,这个仓库以前是一间卧室,里面还有一张雕花的木床。

大家有没有发展,这个装食材的器皿是一个竹筒,真的是因地置宜,在山吃山啊。

原来唐奶奶取的食材是干豆角,估计是他们晒秋晒干的吧?这与渝帆老家的做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食材取好后,两位奶奶便开始在厨房忙碌起来,而我也不太可能守在这里看他们制作了,因为这个制作过程是漫长的,我得赶回酒店用早餐。

对了,这便是他们制作好的汽糕,确实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

篁岭的汽糕香糯可口,因为蒸过,所以也很容易消化,老少皆宜。如果隔餐吃,可以继续蒸着吃,也可以用油炸一下,金黄黄的,再就着稀饭吃,那就更好吃了。

10元一份的价格还是很接地气的,一般一个人吃一粉,再喝点水就可以吃饱啦,所以个人觉得还是物有所值的,再说老人家五点多就起来忙碌,一天也赚不了多少钱,这价格还是很合理的。

你们吃过这样的汽糕吗?想不想去试试推磨的感觉,我试了一下石磨很沉,推了几圈,第二天手臂都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