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贮玉米制作技术要点

高水分玉米是指玉米籽实水分含量在25%~35%以上的玉米,高水分玉米通过粉碎加工和贮存发酵等技术处理,即可制作成湿贮玉米,湿贮玉米作为一种优质的能量饲料,具有原料资源丰富、加工制作简单、发酵后可长期储存等特点。湿贮玉米与压片玉米、粉碎玉米相比消化率高,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因湿贮玉米营养价值高、制作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在黑龙江省牧场逐步推广,通过实验研究和牧场实际收益结果表明,使用湿贮玉米可明显降低奶牛日粮成本。

湿贮玉米分为籽粒湿贮,含芯湿贮和含芯带葆湿贮。刚收获的玉米粒(未经晾晒或烘干)直接粉碎后制作成湿贮,称为“籽粒湿贮”;刚收获的不含苞叶的玉米穗粉碎后制作成湿贮,称为“玉米穗湿贮”或“含芯湿贮”;刚收获的玉米穗含苞叶粉碎后制作成湿贮,称为“全果穗玉米湿贮”及含芯带葆湿贮。

一、湿贮玉米的优势

可比干粮食玉米提前收获2至3周,每亩收获产量高、掉落损失少,便于储藏,且可收获更多对奶牛、肉牛有利用价值的粗纤维(玉米轴、玉米苞叶),高水分的玉米籽粒发酵可实现比干玉米粉更高的营养价值,减少粮食玉米烘干及压片费用。

表1 湿贮玉米营养指标


含芯带葆湿贮

含芯湿贮

籽粒湿贮

干玉米粒

籽粒比

50:50

40:60

30:70

20:80

10:90

0:100

干物质

40.0

44.7

50.8

58.8

69.9

85.6

淀粉

43.8

49.5

55.3

61.0

66.8

72.5

总可消化养分

77.5

80.9

84.4

87.9

91.4

94.9

NDF

30.4

26.1

21.8

17.4

13.1

8.8

ANF

17.5

14.6

11.7

8.8

5.9

3.0

NFC

54.1

58.6

63.6

68.3

73.1

75.0

粗蛋白

8.7

8.6

8.6

8.5

8.5

8.4

二、湿贮玉米制作关键技术

1收获时间和水分

湿贮玉米的**收获时机是在玉米籽粒出现黑层后开始进行收获,时间窗口介于全株青贮玉米收获后和籽粒直收开始前,一般玉米粒的水分在25%~35%时为**湿贮玉米收获期。

如果各种原因造成湿贮玉米不能在**收获期进行,比如在未出现黑层时就开始了收获籽粒水分在25%~35%,此时损失的是籽粒干物质产量和籽粒淀粉含量,但对青贮发酵质量没有影响。

2 破碎度

淀粉是玉米能量组成的关键,然而玉米籽粒有种皮包裹,从而阻碍了瘤胃微生物对淀粉的接触。将种皮及籽粒破碎成颗粒后,瘤胃微生物可以更大范围接触到淀粉,从而获取籽粒的能量。

籽粒的粉碎粒度目标是50%的籽粒通过4.75毫米筛,25%的籽粒通过1.18毫米筛,4.75毫米筛上部分不超过50%,小于0.6毫米筛的部分不超过20%。

3 发酵

湿贮玉米因为糖分较低,淀粉含量较高,因此制作湿贮玉米时,需要添加促进发酵类型的添加剂,同时对饲喂中的潜在发热现象也必须考虑,可以添加抑制开窖后酵母菌繁殖的布氏乳酸杆菌产品。湿贮玉米的发酵指标见表2。

表2 湿贮玉米发酵指标

发酵指标

籽粒湿贮指标范围

含芯湿贮指标范围

乳酸(%)

0.5-2

0.5-3.5

乙酸(%)

<0.5

<0.5

丙酸(%)

<0.1

<0.1

丁酸(%)

0

0

氨态氮(%)

<10

<10

pH

4.5-5.4

4.5-5.4

三、湿贮玉米制作

1 收获机械

玉米穗粉碎收获—青贮机(配摘穗割台);玉米籽粒收获—玉米籽粒收获机;玉米穗收获—玉米穗收获机。

2 粉碎机械

青贮机粉碎、籽粒专用式粉碎和锤片式粉碎。

3 存贮环节

存贮方式分为压窖式、香肠式和裹包式,压窖式较为常见。压窖式即湿贮玉米可用50铲车压窖,铲车轮胎须清洗消毒,压窖的方式与全株玉米青贮差别不大。湿贮玉米每铺15 cm厚进行压实,籽粒湿贮压窖密度至少为每立方米1000 kg,含芯湿贮压窖密度至少为每立方米800 kg。

四、湿贮玉米贮存

湿贮玉米未与空气接触的条件下,可长期保存,但应注意定期维护。一般湿贮玉米经过45天的发酵后营养基本稳定,可以开始饲喂。如果急于饲喂,至少需要30天开始饲喂,以保证发酵完成,pH值达到稳定。为了提高淀粉的消化率,可以在贮藏4-7个月后开始饲喂,以提高淀粉的瘤胃消化率。

五、湿贮玉米的霉变控制和饲喂

为保证产品毒素含量不高于牧场要求,尽可能选择穗腐和粒腐少的果穗或籽粒进行湿贮,但田间肉眼可见的粒腐一般不会在厌氧环境下生长,即田间看到的粒腐情况与最终产品中的毒素含量相关性并不高;管控制作过程,保证制作和储藏过程中维持厌氧环境和低pH值,是控制毒素更重要的措施。霉菌毒素控制标准见表3。在奶牛肉牛饲喂中,可以将日粮配方中玉米粉或压片玉米的50%的数量,按照同等干物质1:1替换成湿贮玉米。

表3霉菌毒素控制标准

毒素指标

指标范围(μg/kg)

黄曲霉毒素

<50

赭曲霉毒素

<100

呕吐毒素

<1000

玉米赤霉烯酮

<500

(特邀科普专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 赵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