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味道”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孙振者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轻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我找到了小时候学语文时的那种感觉。上学时就喜欢上语文课。因为,上语文课不饿,语文课有“味道”。

起初,只是喜欢描写“吃”的句子:“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张洁在《挖荠菜》里回忆童年,我也在课本外直吞口水;“我把松鸡拔了毛,掏了内脏。猎人又找来几片大树叶,把松鸡裹好,放进洞里……”读到《大森林的主人》里这一段,我也仿佛吃了松鸡似的,摸摸肚子,打个饱嗝。

我喜欢将关于“吃”的文章朗诵出来。一定要朗诵,如果是默读,欢喜感便大打折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碗里”,多么美丽的草塘呀,我仿佛看到了北大荒那一望无际的苇子,密密麻麻的野花或红或紫扎在浅浅的细流中。仿佛野花摘下来就能往嘴里送,溪水舀起来就能喝。无论是课文中老牛吃草、蜜蜂采蜜,还是《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吞的鱼骨头等,都能让我在睡梦中醒来,在记忆深处找到它们,在嘴里咀嚼,越嚼越香。

再后来,不再局限于描写“吃”的句子。读朱自清的文章,每个字每个字地读过去,就像是一粒粒白花花的大米,口内生津,越嚼越甜,以至后来吃米饭时,朱先生的文字便一个个在脑海中蹦出来。读鲁迅的文字好像吃葱油饼,不是那么的软,要用力读,有时会咬到葱,葱却没熟,有点辛辣。最喜欢看的还是配备的课外读物,因为像是吃桃酥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高尔基曾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缘故,总是跟“吃”沾上。书中不只有“黄金屋”“颜如玉”,还有“无上美味”。

我沉醉于这样的通感,于是更加热爱语文。时逢教育改革,给小孩减压,好多课外书就都没有了,而我费了好大劲竟然凑齐了,整整齐齐码在我的书桌上:一年级的《小雨沙沙》,二年级的《机智的小山羊》,三年级的《冬姑娘的礼物》,四年级的《绿色的竹楼》,五年级的《雨后春笋》。

如今,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小学时的语文被挤到里面。虽然不再常读,但是文字的味蕾依旧存在。读书时的味道更多,或面包、或米饭、或是水果。有时因为读新书而想到食物,有时因为吃到美食而怀念一本书。吃饭时,可爱的文字便在脑海中跳跃;读书时,口内的涎水变换出各种味道。朋友们都说我对文章记忆力超好,大概是与“文章”与“吃”相通有关吧!

那些陪伴我童年的语文,我也会常常翻出,想想那时的味道,回忆下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