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陈年往事(五)
杂写五
写自己知道的那些人和事
我们农场是一九五六年建场的,过去没查阅资料一直以为是第一个老铁兵建设的农场,现在才知道四七年前东北就建了农场,可老铁兵集体转业建的第一个农场是五四年建设的八五零农场,八五零农场在虎林境内,好多东西真是得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农场五六年六月份建场,不久老铁兵的家属当年和五七五八年就好多跟着来到了农场,记得过去阿姨们说过五八年农场女职工就有一部份人上班拿工资,在我记忆里女同志工资比男同志少点,是长期临时工,七十年代都转正了。记得阿姨们说到五几年全都不让上班,都回家待着,可我知道有十多个阿姨当年就不回家,天天去上班不发工资也去。一个连队大家互相都认识我们小时候上班的阿姨老提这件事,她们说上班的女同志大会点名小会动员让你回家,可她们一直坚持到六六年,妇女同志农场又动员大家出来干活。
到我们小时候记事起连队分场已经成型,只是住的地方和分场中间当时还有一片空地。当年连队住房也没盖满,房子有四家一栋的有两家一栋的,那几栋父亲说是六三年盖的,那瓦结实,我住的老平房现在瓦还好好的。最早两家一栋的每家是一间半的,四家一栋的两边是一间的中间人家一间半,一间半的人家有后屋。再后来盖房子大都是四家一栋,都是一间半的。但当年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当时还有两栋是草房,其它都是下面是土坯上面是青瓦。七十年代后盖房子才是全砖房结构的。
过去农场的女同志就是半边天,她们在生产第一线啥苦活累活都干,农忙季节站播种机,供种供肥,玉米苗出齐得夏锄一个多月,麦收全去晒场,秋收几千亩玉米全是人工下棒,还得拿镰刀人工割大豆。农活每个季节中间都有不忙的时候,阿姨们过去得脱土坯盖房子用。记得过去脱土坯的那些阿姨们光着腿,开始在小西山边上,后来在二号地的地头,去掉一层黑土把白浆土取出来,拌上扎好的麦秸草加上水一起和泥,那是个特别累的活,那些阿姨们当时也就三十多岁,她们都是光着脚在泥巴里来回踩,那大白浆土一加水粘粘的没力气跟本和不动,泥和好了有长方的土坯模子,把泥放模子里用手按紧上面摸平取模子,用水冲冲模子,一块坯就脱成了。天好第二天就能把土坯搬起来晾晒,彻底晒干集堆都摆成中间带空隙的上面用草帘盖好,等着连队拉走盖房子用,最早搭炕也是土坯。
连队房子之间路非常的宽,但路都是土路,一阴天下雨满脚是泥。连队要求房前屋后各留四米是防火通道。路的两边是又粗又大糖槭树,我们小不知道是那年栽种的,记事时有碗口粗了,糖槭树不成材长的弯弯曲曲的小孩子能坐在树叉上玩,糖槭树一到春天长出叶子之后会长出粉红色的绒绒,绒绒下去就是一串串像蜻蜓翅膀一样的东西,应该是树的种子吧。没过几年树都被砍光了。土路也慢慢铺成了沙石路。到了八十年代土坯房开始翻新,那时候我们都毕业上班了,原来的土坯房都有砖柱子,连队的房子不都是瓦房吗,所以上盖不动,用千斤顶顶在砖柱子上,其它砖柱子马上砌上砖房顶就加高了,所有砖柱子加高之后,把原来是土坯的地方全部换成砖,门和窗户直接砌墙里。
有一次路边的一栋房子,砖柱子上千斤顶都支好了,中午基建班都下班回家吃饭了,房子整个上盖落地,中午没人没砸到人多危险。那时候起由于扒掉的土坯没能全拉出去,一部份就地铺在路上,老平房后面路都高出房子地基一大块。到了改革开放后,家家盖小房接大房子,两边的路越来越窄电线杆都挪到了水沟里,一家一户也变成了独门独院。
六八六九年知青来场时,一开始都是住民房,这住一间那住一间,分好多地方,也换过好多次住处,大家开会的地方也是民房一个木板钉在俩个木墩子上就是一条板凳,后来新盖了大礼堂,礼堂每个单位都特别大,边上都有耳房,耳房一边是办公室,一边是新食堂,但那时候食堂只能做饭打饭,没有吃饭大厅。礼堂凳子变成了大椅子,大椅子全是新硬杂木的一个上面能坐五六个人,没几年换成了翻板椅。那么好的建筑到改革开放后都扒光了。当年慢慢地又盖了俩大宿舍,盖大宿舍时就有砖厂了房子都是红砖瓦的,青年们都集中住进了宿舍,宿舍特别的宽中间有走廊,知青们住南北房间,宿舍和礼堂一样是大建筑,宿舍冬天取暖是派人给烧炉子,改了几次炉子后来变成在一头每天大炉子里装满玉米胡白天晚上不停的烧,那大炉子装包迷糊一次能装半牛车,一个牛车不停从晒场往那送,玉米糊是湿的也不知道暖不暖和,一到冬天宿舍两头和家家门口外面水沟里都是满满的冰,春天三月才能开化。
宿舍前面空地是操场,过去是沙石的有蓝球架,大人孩子们没事晚上就去操场玩。再后来操场下面有了新水井,挨着水井盖了新食堂。现在回想起来和大人们一起在礼堂里看节目看电影,知青们表演的红灯记,老阿姨叔叔们上台以班为单位表演的小节目,批林批孔时满礼堂的大字报仿佛还是昨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