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玉米和红薯解决了古代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康乾盛世

上一章小编给大家盘点了从国外传到中国的蔬菜,这一章给大家讲一下从国外传进中国的:玉米和红薯。为什么单独拿出一篇文章来介绍他们两个,是因为他们的引进,在中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两个从国外传进来的农作物垫饥耐饱,非常实惠,从引进到广泛种植,极大地缓解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吃不饱的历史问题,实现了康乾盛世,人口大规模增长的辉煌。

一.玉米: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来源于美洲大陆

玉米、小麦和水稻是当今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而在这其中,玉米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高。在这三种农作物中,玉米在中国出现的最晚,是外来物种。

1.玉米的原产地及传播历史

玉米原产地是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这一带,人类栽培玉米的历史大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从野生状态改造成栽培类型约四五千年。玉米被发现和广泛传播,要感谢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欧洲到美洲之间的水上航线,他在古巴发现了玉米,了解了玉米在整个南北美洲都广泛栽培,发现了玉米的食用价值。

1493年,哥伦布把玉米种子从南美洲带回到西班牙。接着玉米种子就随着哥伦布的航海路线传播到了整个欧洲大陆。玉米传往中国的路线,有两种说法:一路是由陆路从欧洲先传往印度,再由印度传到缅甸,最后传入我国西南地区再到内地;另一路是由海路传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然后在传入内地。

2.玉米在中国的发展及广泛种植

中国最早关于玉米的文献记载是1511年的安徽《颖州志》,由此推断玉米传入我国可能是在1500年前后进入中国。而这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还不到十年,这说明明朝和国际的融合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明朝的玉米又叫“番麦”,和所有的外来物种一样,这个“番”说明了它不是本土生物。玉米引入中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在浙江、福建等部分沿海地区和山地种植。

清朝统一全国以后,玉米因为能抗旱耐寒,适应性很强,在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它不像小麦、水稻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要求那么高,它的产量也比小麦和水稻高,当时水稻一亩地五百斤左右,小麦四百斤左右,玉米七百斤左右,如果赶上风调雨顺,玉米上千斤都没问题。玉米种植容易,贮藏简单,在不到两百年的短短时间内,就已经在我国二十几个省份中开始广泛地种植。

玉米从传入中国到广泛种植,用了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可是玉米传入中国以后,解决了中国传统水稻、小麦产量不足、供给困难的问题,为解决康乾盛世的老百姓的粮食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红薯:从东南亚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救命粮”

红薯,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的熟悉。在家里、菜市场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红薯外表呈淡红色,口感脆甜、做法多样。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而且生长周期短,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种植。这个外来物种,它从中国一开始出现,就一直扮演着“救命粮”的角色。

1.红薯的发源地和传入中国的历史

红薯又叫番薯、甘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红薯也被哥伦布从美洲带往西班牙,后来西班牙水手又将红薯带到菲律宾。由于菲律宾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红薯的生长,加上当地发达的农业,红薯开始在菲律宾流行起来。而红薯从菲律宾传到中国,还有一段非常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福建长乐华侨陈振龙在吕宋(菲律宾)经商,发现甘薯好种又好吃,拟将甘薯带回国内种植,却受当时统治吕宋的西班牙人所禁止,即设法将甘薯藤苗置于汲水绳中,历经海路7昼夜,至农历5月下旬安抵福州。翌年,闽省旱饥,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递禀,述说甘薯“六益八利”功同五谷等好处,巡抚下令种植甘薯,获得丰收,抗灾而救活许多人。所以红薯最早是从福建和广东开始种植的。

2.红薯的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被广泛种植

红薯传入中国之后,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山坡还是贫瘠的土地,都能生长,前面说了玉米亩产量在700多斤,而红薯的亩产量高达七八千斤,如果风调雨顺,上万斤都不是问题。

十七世纪初期,江南发生了严重的水患,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失所。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红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从福建引进到上海种植,随后红薯向江苏一带传播,收成颇佳。

康熙初年,人口的大量增长,当时的人数已达一亿人,并且还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而粮食产量却在不断下降,很多地区的粮食价格纷纷上涨。虽然康熙皇帝采取了一系列 “大力垦荒”“地尽其利”的措施,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这让康熙帝十分头疼。

这时,陈振龙的六世孙陈世元出现了,他主动请缨,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红薯。据史料记载,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亲自传授种植番薯知识,他从整地育秧,剪蔓扦插,一直到秋天收获,收成颇丰,于是人们发现红薯适应力非常强,非常耐旱,很适合在难以灌溉的山丘上种植,于是番薯开始在华北地区大规模的开始种植。为了奖励陈世元的功劳,朝廷追赠陈世元正八品官位,来表彰他的伟大功劳。

其实相对于官职,陈氏家族做出的贡献更值得人尊重,他们家族世代经商,从陈振龙始,他家的子孙只要外出经商,除了要携带的货物之外,都会随身带着红薯的藤条。每到一处,都要向当地的人们推广红薯,并且告诉人们这是济世安民之物。还会亲自向人们做示范,教人们如何去种植。经过陈家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红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终于在整个华夏大地上蔓延开来,为中国食物的历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直到我国建国初期时,由于战争的创伤和三年自然灾害,很多地方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这时红薯又发挥了救命粮的作用,让人们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饥荒年代,顺利的度过了那个难关,小编的母亲,正好经历了那段历史,从小吃红薯吃伤了。但是如果没有红薯,估计在那个年代,会有很多人没法活下来。红薯承载了老一辈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现在玉米和红薯已经司空见惯了,在好多人眼里可能毫不起眼,竟但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却有着这么不同寻常的历史经历,它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以它们的坚韧和极强的适应能力,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为中国的老百姓默默奉献了全部的力量。食物没有国界,感谢玉米和红薯,让我们吃的更饱,让我们的食物更加多样化,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联系,将立即删除。原创文章,欢迎转载、点评、赞赏,严禁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