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红薯两种高产农作物为什么没能挽救崇祯年间的饥荒。

统治阶级一直对粮食作物视为国家根基。

玉米、红薯两大高产量农作物都在明朝中期和后期种植和推广。为什么它没能阻挡明朝陕北一带的饥荒。最后导致明朝内乱,和灭亡。有些学者说玉米和红薯两种作物食用之后出现胀气不舒服等现象。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你说你的观点站得住脚吗?

玉米

16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南美洲作物玉米,传入了中国。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珍珠米等。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入我国大约在嘉靖十年,最先进入广西,时间为1531年,至明代末年(1644年为止),玉米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红薯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之前,中国云南已经引种甘薯。李元阳《大理府志》列举“薯蓣(shyu)"之属五:“山药、山薯、紫蓣、白蓣、红蓣。"虽然《大理府志》仅列紫白、红蓣并无特别注释,而中国晚明、清朝至民国的地方志里紫、白、红蓣都是指甘薯。福建,及由陆路从安南入广东。甘薯一传入中国就受到广泛推广,因为它抗病虫害强,对土壤品质要求较低,中国的大多数地方都适宜种植,栽培容易且产量高,种植甘薯“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亦陪着老百姓渡过了许多饥年。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时值福建旱荒,福建巡抚金学曾就曾大力推广种植甘薯以助百姓度过饥荒。后因"以金公始种之”,故闽人亦将甘薯称为“金薯"。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江南地区频发水灾,五谷歉收,饥民遍野。科学家徐光启见福建甘薯种植成功,又曾帮助百姓度过饥年,便从福建引甘薯种至上海,随后推广传至江苏,以解灾情。其后徐光启更是撰写《甘薯疏》一书,记述甘薯的益处及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