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一粒良种是如何诞生的?——昌吉州现代种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昌吉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

2021年,中央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给农业农村部门树立了“风向标”,也为种业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多年来,昌吉州加强技术创新,发挥育种优势,加快种业发展,制种业已发展成为昌吉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啥叫好种子?产量、品质、抗性得综合考虑,选对了种子,收成就有把握。”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上三工村村民王铁成感叹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地30多年,王铁成选择了一款高产玉米品种,“我种了100多亩玉米,全部用的是‘华西948’,这是本地主打品种,适应当地气候,亩产量最高可达1.5吨左右。”

看田选种,看种种田,庄稼人最有话语权。务农30多年的王铁成侃侃而谈:“‘华西948’抗旱性强、产量高,适应性强,什么样的地都能种。”

好种子是怎么培育出来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育种模式,是种业研发的大势。”昌吉州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种子执法科科长刘怀梅说,推动种业振兴,必须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整合聚集各方资源,建立健全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企业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主体,是推动种业资源、人才、资本在市场中有效配置,实现优质品种持续产出与推广的中坚力量。做大做强种业,必须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龙头企业。

当前,昌吉州有种子企业68家,占全疆种子企业数量的38.2%,其中育繁推一体化的国家级种子企业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9家。

2013年,昌吉州被列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成为全国两个地市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之一。目前,昌吉州建成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4个,国家级区域性西甜瓜、蔬菜良种繁育基地4个,小麦育种基地1个。昌吉州共有种子经营门店572家。

2018-2020年自治区成立的小麦、玉米、加工番茄、西瓜4个科技创新联合体落户在昌吉州,享受自治区现代种业资金项目补贴1558万元,充分调动了种子企业的积极性,形成攻克种业产业技术难题的合力,昌吉州种业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历年来,昌吉州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种业研发企业之一的新疆华西种业有限公司,不仅是新疆玉米科技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更是国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目前,公司有25个自主研发品种已销往全国,16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和登记。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对种业发展的支持与重视。”新疆华西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军善表示。

农业现代化,种业需先行。只有把种业技术牢牢掌握在手里,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企业育种,最头疼的是人才,咱得学会‘借脑’。”杨军善说,针对种业企业研发短板,该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签订了校企定向培训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合作协议,并在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选育玉米新品种中尝到了甜头。

杨军善说:“农科院为我们提供育种人才培养、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培育等合作,我们繁育的‘华西948 ’‘华西812’玉米种子,深受西北、黄淮市场欢迎。”

企业是种子生产的主力军。“把种子企业的生产供给能力稳住了,种源的‘基本盘’就能牢靠。”刘怀梅介绍,本地成长起来的种子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成为昌吉州种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助于快速提升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截至目前,昌吉州建成企业为主体的玉米研发机构4个、西甜瓜研发机构2个、小麦研发机构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和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西部分中心、中国农科院培训中心培训基地、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创新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都落户昌吉州。

此外,种业基地、产业园区是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2020年4月,昌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上榜农业农村部公示的2020年31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该产业园通过完善育种研发、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让优势企业安心扎根,带动生产经营主体协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棉花为主导产业,3年内将建立优质棉生产基地1000万亩以上,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昌吉州积极参与新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咨询服务,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与科技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及技术培训20余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户万余人次,为助推新疆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2010-2020年,昌吉州种子企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43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506个,卫星导航播种、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械与规模化生产管理相匹配的物联网信息化等技术在制种上得到广泛应用。

创新仍在继续,有始无终。刘怀梅说:“‘十四五’期间,尤其是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科研院校,完成好技术攻关任务。当前,种业正酝酿巨大变局,我们要在变革中促融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抢占种业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