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长期价格过低,对农民和农业有什么影响?

提要:粮食价格长期价卖不上好价钱,对农民和农业有什么影响?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老一辈人也常教导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要浪费。记得小时候,家里农忙时节,又赶上学校放假的话,就会下田干农活,帮着大人们收麦子,打场,那个时候,还是要交公粮的,家里几亩地,除去交公粮,剩下的勉强够一家人吃,没有粮食可卖。碰到丰收时节,家里余粮多了,会把粮食在地下挖坑,囤起来,也不舍得卖。再后来,粮食产量提高了,家里余粮也多了,屯的粮食放不下了,才会拿出去卖掉。

科学兴农说的大概是在95年前后,那个时候,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家里的这几亩地,就是地里的庄稼收成。一年到头来,家里能收个几千元,就相当不错了,靠种地,是种不出来万元户的。那个时候,1978年-1984年,这几年小麦的价格最高的时候是0.137元/斤,稻谷最高也是这个价格0.13元/斤,玉米高的时候能卖到0.129元/斤。但是,那个时候,人民币的购买力是现在的十几倍,怕都不止。

再后来,到1985年-1991年的时候,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增大,小麦最高价格达到0.177元/斤,稻谷价格最高达到0.194元/斤,玉米最高价格达到0.243元/斤。很难相信那个时候,玉米的价格是最高的。1992年-1996年,这段时间,全国粮食价格又迎来了大幅的上涨,1997年-2002年,粮食价格先上升,后下降。2003年-2007年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稻谷价格在1.4-1.5元/斤。玉米价格0.85元/斤,小麦价格1.2元/斤。

十几年后的今天,各种农作物,瓜果蔬菜的价格都有过成倍的上涨,但是,唯独粮食价格,十几年来,没有变化,小麦仍然在1.2元/斤左右徘徊,玉米突破1元/斤大关比较困难,水稻1.3元/斤,没有啥变化。相信有很多人都算过这样一笔账,一亩地,抛去化肥种子农药等各项投入,一季下来,有可能还要亏钱,别说卖粮食挣钱了,可能亏得连本都不剩,长期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种地不挣钱,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就会把土地低价转让出去,或者干脆撂荒。然后外出打工。农村就会出现“空村”,只剩下年纪大的,出不去的,不好找活干的,和妇女在家带孩子的,长期发展下去,城乡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粮食安全稳定是国本,粮食安全如果无法保证,供给减少,价格必然上涨。那么要想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科学兴农觉得,就必须得适当的提高粮食价格。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文章原创版权归属科学兴农账号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