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方法,掌握防治技术再也不怕产量低
玉米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方法,掌握防治技术再也不怕产量低
一、玉米大斑病
1.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1.2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减轻发病;与小麦、花生、甘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喷药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常用药剂:多菌灵、敌菌灵、代森锰锌、克瘟散。

二、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叫玉米瘤黑粉病、乌米,发生普遍,是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2.1主要症状
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和腋芽等幼嫩组织均可受害,被害部位形成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为白色有光泽的柔嫩组织,病瘤逐渐长大变成白色或灰黑色,内部充满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最后外膜破裂,放出冬孢子。

2.2综合防治措施
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中心,包括“种、药、拔”三项的综合防治措施。播前药剂拌种:黑粉病是系统侵染病害,防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拌种。可用20%粉锈宁乳剂200毫升拌种50千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0.7%拌种,也可用玉米种衣剂包衣后再播种。拔除病株:田间发现有病株要及时拔除,不要等到病原孢子成熟即病部变黑,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拔除,把病株及时集中焚烧,消灭传染源,切不可随意丢放。

三、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两种,我市常发生的是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
3.1主要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苗期受害重,5叶期~6叶期即可表现症状,病苗叶片浓绿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9叶期~10叶期,病株节间缩短,矮化明显,常不及健株的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形,花丝极少,多不结实。

3.2综合防治措施
实行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其核心是控制毒源、降低虫源,躲避危害。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调整播期,适当晚播,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期。彻底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减少毒源。增施有机肥,及时浇水,增强玉米抗病力。药剂防治:玉米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用残效期长的农药(呋喃丹)拌种会有效的杀死传毒媒介,降低玉米被侵染的几率。玉米苗期喷洒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亩用20克~25克,消灭传毒媒介。在玉米1叶1心期,亩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天~8天喷1次,连喷3次。

四、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叫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的土传病害。病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减产严重。
4.1主要症状
病害在乳熟后期-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时较为多见。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仅需1天~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折倒,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籽粒无光泽灰暗,排列松散易脱粒。

4.2综合防治措施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业措施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适期晚播能减轻茎腐病的发生。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改造下湿地等增强玉米抗性,创造不利于茎腐病发生的生态环境。不偏施氮肥,增施鉀肥可明显降低发病率。有条件的实行轮作倒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积累。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可以减少种子表面带菌率,并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减轻茎腐病的发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150克,对水适量,拌种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