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施甸:大抓项目兴产业 “小种子”变“金种子”

2022年,对扎根在田间地头的高级农艺师徐光来说,是愿望实现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施甸建成了核心种质资源基地,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比去年每亩提高了30公斤,达到了450公斤,个别品种达到了700公斤以上,能为全国提供更多优质的两用核不育系种子,这一切都得益于施甸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营商环境,尤其是聚力推动种业发展方面的各项举措。

“稻”路越走越宽阔。2017年12月,中国杂交水稻之父***院士为施甸题词“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繁育基地”;2019年6月,施甸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2022年,手握“国字号招牌”的施甸围绕“一县一业”,坚持“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统筹力量、积极攻坚,切实加快核心种质资源基地、亲本繁育基地和富硒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三个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核心种质资源基地520亩,并依托高标准农田和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建成亲本繁育基地5000亩。同时积极培育和引进种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通制种产业链,从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选育、规模化制种、种子加工,到种子经营全流程发展,促进种业高效集约发展。截至2022年末,已有隆平高科、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35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胡培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李小林等知名专家到施甸开展水稻育种,取得了丰硕成果。

玉米“引来”八方客。施甸三面环水,两山夹一坝的地貌特点是玉米制种的天然隔离屏障,年平均气温17.6℃,全年无霜期330天,全年日照时数2193.7小时,适合杂交玉米亲本繁殖及杂交制种。县内最高海拔2895米,最低海拔560米,气候兼具立体性、大陆性和海洋性特点,可同时满足热带和温带品种繁育;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969.7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0%,已建成投入使用水库88座,总库容9434.5万立方米,农业灌溉十分便利。制种历史悠久,80年代曾繁制过李山黄马牙、辽仑531、京杂6号、末A等,其中:李山黄马牙曾列入云南省国家种质资源库;保玉系列品种在西南地区适应性强,增产明显,得到广大种植户推广种植。2022年先后引进金博士、大天、迪玉、腾丰、先正达等10家企业到施甸进行玉米制种,制种面积达5524亩,繁育迪玉3号、会丰2689、民生1号等14个品种。

畜种选育有特色。结合施甸本地实际,重点选育培养“保山猪”及金丝黄羊两个品种。“保山猪”属省级保护品种,1987年录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9年列入《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1年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同时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2014年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2015年获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2016年通过农产品无公害认证,2017年注册“保山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通过《保山猪综合养殖地方标准》,并成功申报省级保山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山猪”主要分布于5县(市、区)及德宏、怒江、大理、临沧等周边县市,是云南省西南地区影响较大,品种保存较完备,肉脂兼用型的地方优良猪种,具有适应性、抗病力强,产仔性能高,母猪利用年限长,肉质细嫩、香甜、风味好等特点。2014年以来,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开展了新品系培育,加强了种猪选育,培育出了巴保、杜保猪、二元猪等品种。截至2022年,保山猪研究所存栏能繁母猪156头,公猪20头,9个家系,生猪总存栏900多头;在老麦、何元、仁和、太平等乡镇推广种母猪1200多头。同时,11月11日在施甸水长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云南邦基年产18万吨高档配合饲料建设项目正式开业投产,为施甸县生猪养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助推产业提档升级。“金丝黄羊”属于省级培育品种,采取省市县共建方式,在施甸建设“云岭”黄山羊新品系培育基地,计划利用20年时间培育一个新品系——施甸金丝黄羊。金丝黄羊成长速度快、产肉多、角距短、适应性好,适合规模化养殖,目前依托施甸县正农牧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在全县8个乡镇发展养殖示范户20户,截至2022年存栏黄山羊杂交核心群1232只,其中:母羊1180只,种公羊52只;饲养羯羊658只。

据了解,下一步工作中,施甸将进一步修编完善《施甸县水稻良种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施甸县水稻种业高质量绿色融合发展规划》和《施甸县国家级水稻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管理措施》,制定地方品种资源保护措施,鼓励制种机构加大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并结合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抢抓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投资11亿元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加快2万亩育制种示范基地、优质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种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种业加工仓储物流区建设,打造农文旅研学示范基地。实施一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和施甸河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水旱轮作、粮蔬协同,在近100平方公里的施甸坝沿线,打造水长社区、仁和菠萝社区2个“农文旅、产学研”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文:赵文筛 张碧露 图:杨磊 段茸茸

本期编辑:段晓波

文字校对:毛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