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回归传统

《我与<黄帝内经>》征文分享。作者:文学青年

大概是在2011-2013年之间,一次机缘巧合,无意中听到了梁冬和徐师的【国学堂】讲座,就一发不可收拾,网上查找下载了所有相关音频听下去,有《上古天真论》、《金匮直言论》、《四时调神大论》、《异法方宜论》、《天年》等,反复聆听,大呼过瘾。记得从97年离开家乡,这20年来在家的日子不多,其中有两次是回家时吃到家里的饭(一次是稀面条,一次是玉米糁汤),感觉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饭,而听到徐老师的【国学堂——《黄帝内经》】,特别是徐老师讲某个汉字时,跟我尝到家乡饭的感觉是一样的,令人喜悦、赞叹。

这不是我第一次接触《黄帝内经》,但却是印象最深的一次。节目制作得不能说完美,但内容远远超越了形式。后来又看了徐师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徐公解梦,阅读了厚朴中医的博客文章,尝试了站桩,网购了《饮食滋味》和《知己》,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更为徐师的渊博知识折服,虽然无缘参加厚朴训练营,但能够学习到这么多知识,也是若有所得,也就高下不相慕了。但2015年徐老师带领学生来河南洛阳游学,并去了我以前曾经工作的单位——洛阳栾川的君山制药公司,又让我着实后悔从那里辞职。

说实在的,徐老师讲解的中医学知识之所以能够与众不同、打动人心,我认为是从根本上把道理说透了。徐老师说,有的人编写字典,不把字说明白,如同问路:男厕所在哪里,在女厕所旁边,那女厕所在哪里,在男厕所旁边——真是可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徐老师借用他山之石——英语或其他语言、以及汉字的音调等来思考汉字的意思,着实技高一筹。如收与受、疼与痛、中与央、语与言、解与释、苛、安、医、药、风、毒、蠢与傻、引保带等等。特别是佩与服,我也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吃药叫服药呢,总是想不通,通过徐老师一讲,真是豁然开朗,可不就是嘛。上古流传下来的语言,有迹可循呀,佩服佩服!后来我也试着解字,比如懒惰的惰字,可能就是心与身相左吧,也不知道对不对。

通过学习汉字、中医,越来越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人们远离了自然和传统,大家在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中迷失了自己,蓦然回首,发现的不是诗和梦境,而是散落的塑料袋、饮料瓶,人类是万物之灵,但却丧失了灵魂,普罗大众被看似科学的现代知识挟裹,不觉已走向了危途,我把徐老师讲解的《黄帝内经》比做一面大纛,像是在为传统文化招魂,也把他比做中医界的华为,在传统中医行将没落之际,杀出的一匹黑马,带着我们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