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枕头又硬又高,他们怎么睡得着呢?其实古人很聪明

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开头,两位女主角因为抢夺一块玉枕,从而双双穿越到明朝。
想必大家对此一定很疑惑:不仅仅是枕头的材质让人面露难色,枕头的高度也是令人直呼受不了。

这和我们认知中的手感柔软高度适中的枕头完全不搭边!
难道,古代人全部练就了铁头功吗?这又高又硬的枕头他们是怎么忍下去的?
«——·硬枕发展史·——»
睡觉占据了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古人对于睡觉一事很是重视。

西周初年,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有枕头了,不过那时枕头还不叫枕头,叫做“硬枕”。
从名字到字体结构不难分析出来,当时的枕头主要是由木头这一类材料制作的,非常坚硬。
在战国楚墓里面出土的竹枕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真正使用“枕头”一词,其实是从曹操开始的。
史料记载,有一次曹操晚上读完书之后疲惫至极,便叫书童收拾一下准备就寝。当时床上摆放着一些兵书,书童便随手将这些兵书摆到了床的一侧,本意是希望曹操躺到另一侧休息的,但是没有想到曹操在迷糊之中躺在书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曹操醒来后觉得神清气爽,于是叫书童以后按照昨晚的兵书摆放方式制作了一个匣子,并随口命名为“枕头”。于是,枕头一词自此就叫开了。
玉枕是在晋朝才开始出现的,因为玉石开采难度极大,且人工雕刻十分费时费力,当时的玉枕一个能卖到十四万,非富贵人家不能使用。

普通人家用得最多的还是木枕。但是木枕容易出现裂纹,且容易被水,汗渍等腐蚀,有时候还会遭遇虫害。
于是,在千呼万唤之下,瓷枕诞生了。
比普通木枕更高端,比玉枕便宜,且具备消暑功能的瓷枕一下子就成了市场的宠儿。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

当时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的地下情,就是因为枕头暴露的。
话说某一夜一个小偷潜入弘福寺将辩机和尚的金宝神枕盗走,销赃时被官府发现。这个枕头十分贵重,可不是一介和尚可以买得起的。在严刑逼供下,和尚交代了与高阳公主长达八年的地下恋情,后来,辩机和尚被判处了腰斩。

不过,唐宋时期的瓷枕区别也很大。
唐朝时期,有些瓷枕规格很小,长度只有十几厘米。但是,这种小瓷枕并不是用于头枕,一般是用于袖枕,腕枕,脉枕等。

到了宋代,我国制瓷业更上一层楼,瓷枕的尺寸才和现在尺寸差不多。
瓷枕在中国古代流行了这么长时间,已经不仅仅是一件家居用品,在心灵手巧的匠人们的加工下,瓷枕成为了一件件艺术品。

瓷枕造型多样,有人物型瓷枕,比如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宋三彩卧女抱鹅枕等;还有动物造型的枕头,比如唐代三彩对狮枕,金代褐釉彩绘虎形枕,明代三彩蝴蝶枕等等。
人们还会再瓷枕上面题字。
北宋年间磁州窑烧制的瓷枕上,就刻有一篇《枕赋》,这篇文章称赞了瓷枕的消暑奇效。

瓷枕上面还有会提有诗词。如金三彩诗文六角形枕上提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的诗文。
当然,我国画师也是不甘落后,在瓷枕上留下了不少作品:宋代绿釉三彩划花人物纹枕,金三彩牡丹纹枕等等。

这些瓷枕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艺术功底,更是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
«——·“高枕”的智慧·——»
那么,古人们为什么偏爱这又高又硬的枕头?
先从“高”说起。
我们现代很多人都喜欢平躺,可如果是在硬枕上平躺,那么这个高度确实是很难熬,睡个觉跟受了酷刑似的,还会对颈椎造成损伤。

而在古代,睡姿是有讲究的,要“卧如弓”,也就是侧卧,尤其是要右侧卧。
古人针对不同睡觉姿势分出了不同等级:

平躺是最不可取的。《论语》中有言:“寝不尸,居不容。”意思是睡觉的时候不要像死尸一样直挺挺地躺着。平躺的姿势会令古人联想起棺材里的尸体,很不吉利。
《道藏·混元经》中有记载:“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这里并没有对左侧卧还是右侧卧说明观点,但是从结果来看,大家还是以右侧卧睡为主。

当然,经过科学的研究,心脏在人体偏右的位置,右侧卧确实更加舒适,并且有利于降低血压,减轻身体负担,保护大脑。
再来说说“硬”。
虽说硬枕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确实很不舒服,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却是益处多多。
首先,古人认为硬枕有利于保持发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于头发的执着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他们爱惜自己的头发,不会轻易减掉自己的头发,也十分注重打理头发,毕竟,头发越长越长不打理就会很乱。
尤其是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头发太长梳理一次非常麻烦。于是,在睡觉时,她们也会用一些钗来固定发型,方便第二天的头发打理。

在夏季,冰冰凉凉的玉枕瓷枕还有助于降温。这种降温方式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可以说是避暑神器了。炎炎夏季有玉枕在手,这你敢想?
硬枕的实用功能也很强。很多硬枕会做成空心的,用途相当于我们的床头柜了,想拿什么随手就能拿到,不要太方便。

平时的贵重物品都可以放在枕头中间,遇到突发状况抱着枕头跑走就行了。
如《越绝书》中有言:“以丹书帛,置于枕中,以为邦宝。”
再者,瓷枕还有养生疗效。长期枕瓷枕可以缓解头痛,而且,坚硬的质地以及清凉的温度可以给头皮适当的刺激,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

另外,古人认为硬枕不会使人嗜睡,有利于保持清醒,科举学子们人手一个,可以说是非常勤奋好学了。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高枕无忧”吧。
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软枕呢?

那当然是有的。在明清时,软枕就渐渐流行了,主要的材料包括棉布,丝绸,内里被荞麦,粟米或者布头等填充。“绣花枕头”这个词足以可见软枕的使用。
尤其是清朝人,剃掉了不少头发,又梳着辫子,再让人家躺冰冰凉的瓷枕就不合适了。

不过,对于软枕,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文物供我们研究。毕竟,软枕的材质不比陶瓷,在漫长的时间里,大多软枕已经被自然降解,化为一捧黄土。
由此看来,我国古人睡硬枕都是有讲究的,不仅实用,还能养生,可不要小瞧了我们古代祖先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