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小田变大田 增产又增收
“以前,咱只知道种地,光靠种这几亩地很难实现增收致富。如今,年纪大了,孩子又不在身边,土地流转后,我不仅在合作社打工有收入,土地流转也有固定收入。”8月16日,泾阳县桥底镇北赵村70多岁王天喜笑容满面地说,我家流转5.7亩地,每亩地每年700元流转费,还在合作社打工每年有8000多元收入。

王天喜给玉米试验田插牌
近年来,泾阳县围绕解决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民提供“种、管、收”全产业链服务,发展以土地流转和大田托管服务为主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粮食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升了粮食产能,增加群众收入。
记者在泾阳县金丰农优农业专业合作社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看到,连片的玉米郁郁葱葱、横竖成行,合作社监事长刘震穿梭在田间介绍着玉米新品种。

泾阳县金丰农优农业专业合作社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
“我们在试验示范基础上,积极推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技术,从以前的每亩3500株,到每亩4500株,再到现在的每亩5500株,也为吨良田的建设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试验新技术的同时,筛选出适合增密度的新型玉米品种,迪卡688、迪卡C9256、DF617和金科玉3306等品种,目前长势良好。”泾阳县金丰农优农业专业合作社监事长刘震说。
该合作社流转土地3960亩,托管、半托管土地8000余亩,固定小麦种子生产田块3000余亩,年生产粮食(小麦、玉米)一万吨以上,建设有200余亩地的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试验基地全年组织和培训小农户及大农户4000人次;解放农村劳动力2000多名,解决剩余劳动力700多名,带动周边群众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泾阳县金丰农优农业专业合作社监事长刘震介绍,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种植技术。
“我县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模式,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全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粮食企业达到80家,粮食适度规模种植面积12.77万亩,其中土地流转6.71万亩、托管6.07万亩。有效提升了粮食产能,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泾阳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张永峰说。
泾阳县土地流转只是咸阳市的一个缩影,在全市范围内还涌现出很多整村流转模式,以及企业带动土地托管模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把土地集中进行托管,通过实现连片规模化经营,不仅让群众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其他领域创造价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增加群众的收入,还能同时实现产业规模化的良性循环。

三原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区
“现在村里都是上年纪的老人,地也种不动了,咱也不能让地荒着,我就把地托管了,我家有6.8亩地,每亩地每年900元,有时还在这里干些杂活,每天还有收入,一年干杂活算下来收入也将近1万元。”三原县大程镇金尧村邱师傅乐呵呵地说。
记者在三原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区(大程镇)看到,一排排翠绿的玉米绿浪盈盈,长势喜人......该项目区涉及5个行政村(屯王村、西张村、金尧村、东刘村、王店村)35个村民小组,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6531.5亩。

村民邱师傅打开灌溉阀门,准备灌溉玉米
“这些地当时都是小块地,通过我们整治后,解决了土地碎片化等难题,让小田并大田,并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以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既省去了人工成本,又提升群众收入,也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夯实基础。”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区工作人员说。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实施道路硬化、排污管网、人饮管网等项目,通过对项目区的堤、水、田、林、路进行综合规划整治,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
“我们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吨粮田、万元果等特色产业工程,全力建设西阳镇、大程镇万亩示范田,创建绿色高效“吨粮田”16万亩,“吨半田”小麦平均单产达到794.46公斤,创全市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三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股股长安斌说。

“近年来,全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坚持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策“五良协同”,以产粮大县和旱作农业高产县为重点,以绿色高效‘吨粮田’、整建制县、吨粮镇、吨粮村创建为基础,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高效节水灌溉和机械化装备水平,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全市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83.7万亩。”咸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孙金龙)
(编辑 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