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海门经济薄弱村15万斤鲜糯玉米急盼销路

眼下正是秋玉米开始大量上市的季节,但海门市正余镇瑞丰村集体经营的250亩丰收在望的鲜糯玉米却滞销在地,令当地村干部心急如焚。

瑞丰村位于正余镇南部,地少人多,人均耕地0.7亩,是全镇仅有两个经济薄弱村之一。去年,瑞丰村集体收入只有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0多元,在全镇倒数第二。

今年7、8月份,村集体流转了村民手中的承包地,因错过水稻种植季节,选择种了一熟秋玉米,没想到,已到上市时,便遭遇市场“棒喝”——销售难。

“现在主要问题是,玉米到了成熟期,卖不掉就亏大本了,村里亏不起!”海门市正余镇瑞丰村“第一书记”蒋明伍忧心忡忡地说。

据了解,今年瑞丰村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470多亩,其中种了250亩优质品种“中糯二号”, 150多亩中药材决明子,其余是水稻。250亩糯玉米,按保守估计亩产600斤计算,产量最起码有15万斤。土地是从村民手中按每年750元/亩标准流转过来的,加上种子、肥料、农药等,每亩500元左右,两项加起来,亩均成本1250元,250亩成本就超过30万元。

去年曾有批发商到当地田头敞开收购玉米,价格也理想。今年种植玉米前,也曾有玉米批发商口头向村干部承诺包销,但直至现在,都不见人影,令人焦虑。“去年晚玉米还能卖到1.60-1.70元,现在虽然只有1.20元/斤,但有价无市。”村委会主任庄永芳说,今年村里种植的糯玉米品质好,颗粒饱满,而且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极少施化肥和农药,保证了玉米的品质和口感。“现在除了零星卖掉的几千斤外,基本上还没开张呢。”

“主要问题是种植面积大,一旦销路出现闪失,村集体增收就成了大问题。”庄永芳说,鲜玉米销不出去,不仅影响村集体增收,还影响村民的利益。仅在玉米地打工未支付的报酬就有4万多。

这位村干部表示,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土地扔给了村集体经营,到明年,村集体手中的流转土地还将持续增加。这季玉米卖完后就种小麦,小麦过后到底种不种玉米,到那时要看市场行情,或许会选种产量高、成本低、市场行情不错的黄豆。

蒋明伍说,自己是由海门市自然资源局委派到对口帮扶瑞丰村担任“第一书记”才5个月,没想到,就遇到玉米卖难的棘手事。这些天,他每天5点多钟就到村里,带人到地里看货,晚上到七八点才回到宿舍。“人很辛苦,但如果能把鲜糯玉米销出去,吃点苦也值。”

瑞丰村的村干部们热切期盼大型商超、农产品经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能够帮他们一把,为经济薄弱村增收出力,早日甩掉贫困帽子。

新华日报记者 丁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