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市中本镇,名字和日本鬼子有没有关系?

中本镇民居
前两天写升平镇的时候,提到了日本开拓团,有网友给我留言,说中本镇以及大本、德本、信本、正本、富本5个村的名字都是日伪时期留下来的。为此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查资料,今天就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安达厅(县)行政区域演变图
安达乡镇村屯的命名还是比较有规律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放荒字段名,安达设治之初,县城北部村屯名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8个字放荒命名,但目前已经查不到以这8个字命名的村屯了。倒是原本归肇州厅的“南来村”还保留着《千字文》“寒来暑往”放荒字名。第二种情况是以交通要道旁店铺名命名的村屯,比如“老虎店”“马家店”“何家店”等;第三种情况是以种地房子命名的村屯,比如“张家窝棚”“小房身”“三撮房”等;第四种情况是以地主名命名的村屯,比如“杨成文屯”“董孝忠屯”等;第五种情况是以技术工种命名的村屯,比如“李粉房”“孙家帽铺”“王猪官”等;第六种是以地标命名的村屯,比如“狼洞子”“大仙堂”“双眼泉”等;第八种是吉祥词命名的村屯,比如“平安堡”“聚宝山”等……

伪满时期安达县地图
安达从1905年开始放荒到1929年,全县仅设3个区95个村,当时的地图上中本一带没有标识带“本”字的村屯。1937年日伪时期,实行“暂行街村制”,安达县原有8个区改划为2街(安达街、正亚街)12村(正心、正本、正义、正德、正统、正俗、正化、兴安、兴农、兴业、兴亚、兴仁),其中正本村驻地就是现在的中本镇杜家烧锅村。为啥日本鬼子这么命名,也许正是他们太熟悉中国文化了,正如郭德纲所说命里缺什么,名字里就带什么,小鬼子和伪满得国不正,百业凋敝,所以把地名就都加上“正”“兴”二字。而村(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以下的屯,日伪时期的地图没有标识。

1937年日伪时期安达县行政区划变更对照表
东北光复后,日伪时期的“五兴七正”12村以及安达街、正亚街等地名均被弃用,没有延续至今。但1951年安达县地图却在中本区域内出现“大本”“忠本”“信本”这样9个“本”字辈的村屯名。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目前没有充分的史料来证明,所以童山也不敢妄下结论。但童山猜测,以日本人在安达犯下的累累罪行,安达不太可能在建国后还保留日伪时期的地名。

1951年安达县示意图
中本乡,是在1956年安达调整区划时新设立的,因驻地在中本村而得名,此后先后归永平乡、任民公社,1962年起先后叫中本人民公社、中本乡、中本镇。最近这些年,中本镇的特色种养殖和招商引资工作非常突出。招商企业“粘的笨”生产的“鲜糯玉米苞”“玉米浆饼”被评为安达十佳名小吃,曾登上央视《味道》栏目。

中本镇俯瞰

中本镇玉米示范田

中本镇农机合作社

中本镇特产鲜糯玉米包

中本镇特产粘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