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玉米熟了 村民们笑了
初秋之时,正是糯玉米采收的季节。8月18日,走进天镇县天安德源农业有限公司的1000亩糯玉米基地里,只见人头攒动,“咔擦”、“咔擦”的掰玉米声音“此起彼伏”,一根根玉米杆,随着刀起刀落整齐地码放在拉运车的两旁,参与收割的男女劳力都忙碌着掰撕玉米,盛满一框框、一桶桶“糯玉米”倒入拉运车上。据天安德源农业有限公司经理孙秋宝介绍:自开始收割以来,每天雇佣附近村里30多人,已收割糯玉米200多亩了。

务工妇女王秀连说:“村里引进了天安德源糯玉米种植,帮了我们大忙了,我们有了打工的地方。在这里打工的二十多天里,我已挣了3000多元,给我们家庭带来了不小的收入。”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山西省天镇县马家皂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积极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在2019年,全乡实现脱贫后,把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作为全乡工作的主要抓手。该乡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传统种植农业,实施“农工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兴乡富民工程。先后引进了“大伟嘉万头猪养殖场”、“高标准欧盟蔬菜种植”项目、“建强砼商”,“宇翔畜牧15万只肉羊屠宰”等10多家企业和10多个种植项目。

“过去,我们村里每年春播、秋收农忙季节过后,村民就清闲的没事干,站大街的多,‘抬闲杠’的多,不仅挣不来钱,还‘惹是生非’。自从有了企业,村里60%的村民,到企业上班了,有钱赚了,生活充实了,邻里街坊和睦了。”龙池堡村党支部书记高志航说。

龙池堡村是天镇县马家皂乡最南端的一个村,全村耕地7350亩,其中水浇地4000亩。
过去,由于生产条件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全村常住人口减少到218户424人。2020年以来,该村根据乡党委政府有关“项目为王”的乡村振兴精神,先后引进“建筑、制造、加工、种植”等6家企业,开辟了产业兴村富民的“先河”。

今年年初,该村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根据全村常住人口老龄化,部分土地存在撂荒或广种薄收的实际,积极探索集约化经营,采取“党建+”发展订单式农业,引进了天安德源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糯玉米,开展科学化种植、集约化经营。
“在与天安德源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我们就将流转土地使用性质不能改变,优先安排村民务工写进了合同,不仅解决了广种薄收、土地撂荒,而且解决了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近就业问题,仅种植糯玉米务工一项,全村增加收入30余万元,人均实现增收700元。”村委主任王元军说。

村民王达金,春种、夏管、秋收一直在天安德源糯玉米种植基地务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盛夏从未间断过,目前,已收入30000余元。
67岁的张应权,家里有地10,5亩。过去,由于年老体弱,投入少,管护上不去,种植“谷黍”杂粮,每年收入只有1000来元。土地流转后,每亩租金就500元,仅此一项就收入5250元。高兴地说:“坐在家里,还比种地挣得多呢,日子过得真舒坦。”全村靠土地流转一项户均收入2300元。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各村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一村一品一产业’,超前谋划,扩大产业发展,形成更大的产业链,为兴村富民,乡村振兴注入新的产业动能。”乡党委书记赵宇雄信心满满地表示。
责编/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