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突破亩产吨粮,首功还要归在李登海
提要:我国玉米突破亩产吨粮,首功还要归在李登海!
之前曾经了看到新闻媒体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在新疆某地做玉米高产田攻关的时候,创出了1.5亩1517.11公斤的高产记录,也就是说在我国是具备亩产1千公斤的条件的,至少局部实现是没有问题的。对于玉米产量的极限突破,我们不得不提到在我国玉米育种产业起到里程碑作用的一个人物:李登海,在育种界也素有南袁北李的说法,足见李登海在我国育种界的地位。

在我国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玉米的亩产基本上是在800斤左右,这还是在田间水肥供给比较不错的前提下所取得的产量。大家可能听说过美国的先锋种业,其实不过是美国一位叫华莱士的农民所创立的种业公司,当时其选育的品种产量已经实现了1000公斤的突破,然而我国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李登海在1972年开始陆续从我国各单位收集玉米杂交种进行玉米高产攻关,通过多年连续性试验其从中发现我国当时所推行的杂交种基本上是无法突破600公斤的水平的,更不要指望追上国际先进水平的1000公斤。
试验总结发现,在这些品种中玉米叶型平展,株形不合理,植株叶子透光性差,不抗倒伏,李登海认为对于平展型玉米的产量极限基本上就是700公斤,如果不对叶型展开育种选择是不会有新的突破的。此后其集中选育了叶片上冲型玉米,也就是后来所谓的紧凑型植株。

终于在1988年李登海终于根据其理想株形选育出了种“掖单12、13号”,并在高产攻关田实现了亩产1008公斤,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突破1000公斤大关,次年继续高产攻关实验获得了1096.29公斤,并由此获得了我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且在2005年李登海又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在如今高产攻关田能够突破亩产1000公斤已经不算是什么大新闻,但是在普通农田却依旧还是非常有难度的。有了李登海对于高产玉米理想株型的探索,如今紧凑型玉米也逐渐多了起来,比如说河南省农科院2002年所选育郑单958紧凑型玉米品种至今依旧活跃在我国的种业市场上,可以说在我国的玉米种业历史上很少有单一的品种能够连续这么多年长期被农民欢迎。
虽说亩产吨粮是育种家的理想,但是普通农田受限于土壤环境条件,水肥供给条件,还是比较难以突破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育种探讨,即便是普通农田创出亩产1400斤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当然对于产量极限挑战,依旧还需要在个别性的地区。不过相信未来在我国的普通农田也有望实现亩产吨粮玉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