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石马镇:一村一业打造乡村共富“新引擎”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李群

7月28日上午,一条“水果五彩糯玉米即将上市,15元一份,一份10个”的朋友圈信息迅速传播开,这是博山区石马镇中石村村委成员谢富春发送的预定信息。

“上午就有20多人给我打电话,预定出36份了。”谢富春手机上收到的订购信息一条接一条。

“水果五彩糯玉米”是中石村村委带头引进种植的一村一业项目第二年,去年中石村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在认定为“天然富硒土地”的地块上种植的玉米,收获1个月内就销售一空。

和一般玉米相比,水果玉米是一种新型果蔬型作物,多汁、脆甜,可直接生吃。与普通玉米相比,水果玉米营养价值高,种植周期短、投入少、销路更好。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博山区石马镇种植出来的水果玉米,无论是甜度、水分还是口感,都格外出众,清香味浓。通过去年的种植成功,该村扩大种植面积到50亩,带动村民更换种植玉米品种,增加村民种植收入。

中石村党支部书记黄传亮表示:“目前我们的一村一业水果玉米项目种植的非常成功,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鼓励和支持,8月中旬我们的玉米将进入采收期,有了去年的尝试,今年一经预售,订购数量相对去年增加了一倍。现在玉米价格每个1.5元,亩产1200个,每亩可为村集体增收1800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水果玉米的种植管理相对于普通玉米轻松一点,销售渠道更广泛,非常适合我们村村情,在村内已经推广开,下一步将整合村内种植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增加村民种植收入。”

利用独特地理优势发展一村一业的石马镇北沙井村,依托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通过三资清理、合同清理收回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农家乐2层建筑,引入博山区烟草公司投资开展黄烟种植项目,项目流转土地200亩,今年已种植黄烟60亩、淀粉红薯140亩,建设烤烟房6座。项目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预期带动村民增收40万元。

“在上级部门和包村人员的帮助下,我们村完成了历史遗留的‘三资’合同清理,流转来的土地根据地形条件引进了黄烟种植,利用废弃的农家乐改造烤烟房,带动村民在自己土地上重新创造财富。下一步将继续整合村内闲置资源,带动村民参与到项目上来,形成规模产业发展。”北沙井村党支部书记岳桂英表示。

在北沙井村的南面,石马镇南沙井村的一村一业大棚项目里一片生机勃勃。一座座草莓大棚遍地开花,涌动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力量。虽然大棚外高温袭人,但难挡果农收获的热情。

大棚内,农户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草莓,红艳艳的草莓映照着一张张喜悦的笑脸。石马镇南沙井村党支部书记于方强表示,“我们的大棚是2021年建成的,前几年苦于经验不足,大棚收益一直不好,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小草莓’采摘项目,草莓丰收的第一年,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

同时,南沙井村挖掘资源潜力,为提高草莓大棚运营利用效率,采用草莓、蔬菜轮作种植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模式。而且对乡村旅游进行了整体规划,通过建设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示范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要素日益完备。

每当草莓成熟后,四方游客前来采摘草莓,带火了乡村旅游。草莓产业+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目前大棚里的西红柿、辣椒、玉米产量大、质量好,实现了大棚轮作生产,6个大棚蔬菜采收后可为村集体增加5万余元收入。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博山区石马镇坚持把种植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带领广大农户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种植产业,一村一业特色农业种植,从村集体带头到带领村民种植创收,成为促进村民增收、乡村共富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