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钱一个,这种鸡蛋千万别再买了”医生眼中的鸡蛋谣言与真相

“张医生,你听说了吗?现在市场上好多假鸡蛋,只要一毛钱一个!

我昨天在网上看到视频,那些人用什么化学原料就能做出来,看着和真的一模一样,太吓人了!” 一大早,王奶奶就急匆匆地冲进我的办公室,满脸焦急。

我赶紧安抚住王奶奶的情绪,笑着说: “您先别着急,这事儿啊,我也听说了。

不过您放心,那些视频都是假的,都是一些博眼球的噱头,不可信!”

王奶奶半信半疑: “真的吗?可是那些视频里,造假的人说得头头是道,还有模有样的工厂,看着不像作假啊?”

我耐心地解释道:“王奶奶,您想啊,现在一只真鸡蛋也要五毛钱左右,那些人费那么大劲,用各种化学原料造假,成本怎么可能只要一毛钱?他们图什么呀?

再说,就算他们不在乎成本,真能做出和真鸡蛋一样口感和营养的假鸡蛋吗?这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继续说道:“您想想,鸡蛋的结构多复杂啊,蛋壳、蛋清、蛋黄,每一样都有其独特的成分和结构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模仿出来的

那些视频里所谓的 “人造鸡蛋”,很多都是用一些胶状物质混合色素做出来的,看着像那么回事,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

您在网上看到的那些“人造蛋工厂”的视频,很多都是移花接木,用一些食品加工厂的视频剪辑拼接而成的,为的就是制造恐慌,博取流量。”

听完我的解释,王奶奶终于放下心来。我接着说: “其实,除了假鸡蛋,关于鸡蛋的谣言还有很多,比如:蛋黄越黄鸡蛋越好、蛋黄变绿不能吃、生鸡蛋更有营养,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我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拿出几张打印好的资料递给王奶奶: “这些都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鸡蛋的科普知识,您拿回去好好看看。记住,要相信科学,不要轻信网上的谣言。”

王奶奶接过资料,感激地说: “谢谢张医生,您真是太有耐心了,要不是您,我还不知道要被那些谣言骗到什么时候呢!”

送走王奶奶,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关于鸡蛋的谣言会如此之多,而且还很容易让人相信呢?

我想,这其中既有信息传播不透明的原因,也有一些人为了博取眼球、赚取流量,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

作为一名医生,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大家识别和**谣言,传播科学健康的饮食理念。

下面,我就来跟大家聊聊关于鸡蛋的那些事儿,希望大家都能科学地认识鸡蛋,健康地食用鸡蛋。

谣言一:蛋黄越黄,鸡蛋越好?

错!蛋黄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母鸡的饲料。如果母鸡吃了很多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食物,比如玉米、苜蓿等,蛋黄的颜色就会偏深;

反之,如果母鸡吃的饲料中这些色素含量较低,蛋黄的颜色就会偏浅。但蛋黄颜色的深浅与鸡蛋本身的营养价值并没有直接关系。

谣言二:蛋黄变绿不能吃?

错!蛋黄变绿是因为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中的铁元素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硫化亚铁的颜色就是灰绿色。

这种情况并不会影响鸡蛋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可以放心食用。

谣言三:生鸡蛋更有营养?

错!生鸡蛋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等物质,会影响人体对生物素和蛋白质的吸收,降低鸡蛋的营养价值。

此外,生鸡蛋还可能携带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鸡蛋虽好,可不要贪多哦!

鸡蛋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是物美价廉的优质蛋白质来源。但任何食物过量食用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鸡蛋也不例外。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吃鸡蛋不超过1个,每周控制在3-6个即可

对于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更要控制好鸡蛋的摄入量,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三、这两种鸡蛋,最好少吃或不吃!

1.霉变鸡蛋:鸡蛋储存不当,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出现霉斑、异味等现象。这类鸡蛋已经变质,不能再食用,否则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2.油炸鸡蛋:高温油炸会破坏鸡蛋中的营养成分,还会产生苯并芘、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

四、如何挑选新鲜、优质的鸡蛋?

1. 看外观: 新鲜的鸡蛋蛋壳完整,表面有一层白霜,颜色均匀,没有裂纹和霉斑。

2. 摸手感: 新鲜的鸡蛋摸起来粗糙,有磨砂感。如果蛋壳表面光滑,则可能是存放时间过长的鸡蛋。

3. 听声音: 将鸡蛋放在耳边轻轻摇晃,新鲜的鸡蛋几乎听不到声音,而存放时间过长的鸡蛋会有明显的晃动声。

4. 闻气味:新鲜的鸡蛋没有异味,而变质的鸡蛋会有明显的腐败味。

五、科学烹饪,保留鸡蛋营养

1. 煮鸡蛋:水开后煮8-10分钟即可,煮的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营养流失,而且蛋黄口感也会变老。

2. 蒸鸡蛋:水开后蒸8-10分钟即可,蒸出来的鸡蛋口感嫩滑,营养保留更完整。

3.炒鸡蛋:油油温不宜过高,炒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破坏鸡蛋的营养成分,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最后,我想说,食物是获取营养的重要途径,但我们也要擦亮双眼,学会识别谣言,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才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