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仅售30天!生僻冷门的“蒝荽饼”,有福缘的你岂可错过!

孕期追求的是饮食健康,很长一段时间我保持着半素食的状态,对斋菜馆尤其感兴趣。再踏进香港湾仔,那份熟悉的感觉,令我第一时间联想起百年老店东方小祗园,上一次到访时被它的选材、味道所倾倒,四月,再次前往。

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东方小祗园在这块把得很好,坚持做传统的斋菜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斋菜的独到见解,我们能在东方小祗园吃到不同风格的素食,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则是最好的。

一块绿色的小饼,唤起了儿时的记忆。它标注的名字是“蒝荽饼”,生僻冷门的“蒝荽”二字,或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东方小祗园却不遗余力地把它传承了下来,直到今时今日,我们仍能品尝到那一口淳朴醇厚、质朴的味道。

很多人误以为“蒝荽”即芫茜,芫茜这种香料,对于粤港两地并不陌生,芫茜,其实就是香菜的粤语叫法,却与“蒝荽”大相径庭,一字之差,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口感。“蒝荽饼”入口轻啖微苦,之后却非常回甘,作为一家坚持传统的斋菜馆,芫茜、姜、葱、蒜这类辛辣的香料,其实是不可被使用的,所以“蒝荽饼”自然与众不同,它只因名似而被误解。

粤语里面,“蒝荽饼”与“渊西饼”音同,对于这个正解,大概只有喜欢专研的人,才会细细体会它的出处。“蒝荽饼”时令性非常强,并非一年四季都有,喜欢它的人,大概都是虔诚之士,执念在四月间,寻找它的味道。

关于“蒝荽饼”一词,在网上搜罗,词条也是蛮多的。曾有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就这种食物做过溯源,他认为这种食物应该叫做“烟樨饼”,甚至已被收录在粤语对照名录中。

但是对于“烟樨饼”这个说法,东方小祗园却不认同,东方小祗园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拿出“镇店之宝”——一本陈旧的、贴满泛黄剪报的笔记本。笔记本贴满了香港历年关于东方小祗园报导的报纸,作为论据。东方小祗园最早的剪报距今已有70年历史,上面清晰地为“蒝荽饼”作出见证。

在50年代的剪报上,关于东方小祗园的报导已有关于“蒝荽饼”的记载。当年能见于报纸,至今仍能在那泛黄的报纸上出现“蒝荽饼”三个字,我对这种食物名称的争论已盖棺定论了。毕竟一种文字能传承至今,肯定是有流传和约定俗成的。从50年代至今,一种文字,或是一种读音能在50年代被承认,并在今天仍旧被使用,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个错的读音。

“蒝荽饼”到底有多好吃?致使今天还有食客在追捧?它色呈自然的墨绿色,口感甜糯。东方小祗园并没有把“蒝荽饼”做得太甜,反而保留了“蒝荽”淡淡的清香与微苦,这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在春夏交替的日子里,这种儿时的甘苦微甜,更能令人忆苦思甜。“蒝荽”原是生长于田间水边的一种植物,有消食去脂的功效,但是随着城市扩张,土地田间日渐萎缩,越来越难觅 “蒝荽”的影踪,偏偏东方小祗园还能在艰难中传承,实在难能可贵,更值得我们珍惜!

蒝荽在农历三月最是新鲜美味,过了农历三月蒝荽叶子就会变老,味道变淡,那时再制作蒝荽饼已经没有了那股特殊的香气。所以即使是在东方小祗园,蒝荽饼也仅有在农历四月间有售卖,一年仅有30天的饕餮之味,作为有福缘的你,作为顶级吃货,又岂可错过?!在东方小祗园能与传统名小吃偶遇,也是一份莫大的福气。!

除了“蒝荽饼”,东方小祗园的菜式依旧丰富多样。斋菜以前是特定人群的盘中餐,也是富裕人家的偶食,如今倡导素食新食尚,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素食主义之中。别看它是百年老字号,却有着创新的思路和烹煮技艺,在品尝到传统斋菜之余,还能吃到别家吃不到的新鲜滋味!

东方小祗园的斋菜从来不会令人失望,无论是斋烧鸭、斋叉烧还是素汤,或是经典的罗汉上素,乃至一份素炒饭,都令人回味无穷,在师傅的巧手之下,素菜亦能幻化出各种模样,口感也是变幻莫测。

在东方小祗园,品味的不仅是时光的味道,更是几代人的坚持和传承!一席素菜,伴随着健康、美味却不失时尚,走进每一位热爱素食的人的心里,期待再过一百年,我们依然能看见它屹立不倒的身影,伴随着香港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被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