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粮食产量4000万吨,再打造一个东北!中美粮食战下一张王牌
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多年前,美国“大豆战争”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历历在目。
如果美国再次挑起粮食战,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北疆粮仓”内蒙古用自己的成绩回答了这个问题。

据去年年底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内蒙古粮食产量达到了791.6亿斤,总产量稳居全国第六位。在实现自身连续十二年增产的同时,又护住了国家的“粮食底盘”,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
然而,内蒙古今天的成就得来不易,付出了太多的牺牲。
众所周知,内蒙本身的自然条件并不好,特别是干旱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其年平均降水量与阿富汗不相上下,去年的降水量还变得比往年更少了,因此克服这些障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那么,内蒙古是如何克服缺水问题实现逆风翻盘的?还有多大的增值空间?真的适合打造成后备粮仓吗?

一、内蒙古——东西差异大,产量各异
一个地方适不适合种植粮食,水热条件是关键。
若土壤肥沃,像东北平原那样,就算是插双筷子都能发芽;若地不行,打再多的农药,下再多的科技狠活,也只会徒劳无功。
但内蒙古这个地方比较特殊,很难说哪里适合哪里不适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为它的经度跨度特别大,横跨了西北、华北、东北三个地理区域。
水热条件东西分异明显,既有干旱区,又有半湿润区,耕地资源分布也因东西的跨度,呈现出地域差异。
其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地理上属于东北的蒙东地区,另一个则是地理上属于西北且靠近宁夏自治区的内蒙古中西部河套平原灌溉区。

河套灌溉区
先来说说蒙东,它是黑土地的延伸,与东三省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蒙东的“三市一盟”在民国时期就曾分属于“东四省”中的奉天省和热河省。这一地区盛产玉米,大豆和杂粮。
其中,通辽市盛产玉米。这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东北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域。
在优势自然条件以及东北地区特有的大农场集约化生产加持下,通辽玉米种植面积一度超过1800万亩,总产量更是突破181亿斤,占据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2%。而通辽的黄玉米不仅产量高,品质还特别优良,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深受市场青睐。

南边的赤峰是杂粮之乡,这里盛产小米、高粱、燕麦等多种杂粮,且每一种都独具特色,营养丰富,以纯净无污染、口感纯正闻名遐迩。
据统计,赤峰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多达142.2万公顷。
而大豆产区则主要分布于北边的兴安盟。
在目前美国大豆横行的背景下,兴安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推广优质大豆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科技支撑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大豆产业的转型升级,拉高了中国大豆自给率。兴安盟大豆以其高蛋白、高油分的特点受到市场青睐,是中美粮食战的重要据点。

再来说说蒙西。内蒙中西部的河套平原灌溉区,水网密布,土壤肥沃,素有塞上江南之称。
得益于黄河上游的灌溉之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洲农业景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在蒙西产粮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便是坐落于河套平原腹地的巴彦淖尔市。
这里不仅盛产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还广泛种植向日葵等油料作物。其中,巴彦淖尔的向日葵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除了土地肥沃之外,河套灌溉区作为我国大西北的一部分,还有一大优势是其他地方所羡慕的。
那就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一优势有助于小麦籽粒中营养物质的积累,使河套小麦以面筋含量高、品质优良等优点著称。
总的来说,作为内蒙古水热条件最好的地方,蒙东与蒙西两大产粮区每年共计产出粮食4000万吨,稳住了中国人民的饭碗。

然而,有利的自然条件加速农业的崛起,而不利的自然条件,也会反噬农业的发展,制约粮食产量的上限。
像蒙东和蒙西,无一例外,都处在季风区的边缘,虽然有降水,但并不多。
其灌溉水源主要来自黄河,可黄河的径流量比江西的赣江还小。因此,在内蒙种植粮食,最大的天然劣势就是缺水。

二、开源与节流——内蒙产粮区如何解决缺水问题?
面对这一困境,有关部门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提出了开源和节流这两个办法。
开源方面,即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水利工程,稳住粮食的生产。
在蒙东地区,西辽河综合治理是解决当地农田灌溉用水的重要举措。西辽河作为通辽市及周边地区的重要水源,曾因过度开发面临枯竭危机。

近年来,内蒙古政府启动了西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项目,通过清理河道、修复湿地、实施节水灌溉等措施,逐步恢复了西辽河的生态功能和水资源量。
为进一步缓解西辽河流域的缺水状况。2019年,通辽市还与北边的兴安盟共同开展了引绰济辽工程。
该工程通过建设引水渠、泵站及配套设施,将黑龙江支流绰尔河丰富的水资源引入周边农田,有效缓解了农业灌溉用水紧张的局面。同时还兼顾了生态补水功能,保障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除此之外,为应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蒙东地区还在积极探索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可能。例如:考虑从水量相对丰富的黑龙江流域或松花江流域调水。
而蒙西河套灌溉区的“开源”,则有赖于另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该工程旨在从长江上游支流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至黄河上游的陕甘宁及内蒙西部地区。一旦建成,预计年调水量可达 170 亿立方米,一举提高蒙西的农业上限。另外还有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都在为保障蒙西的粮食产能尽一份力。

但该说不说,开源能做的其实并不多,主要是因为蒙古高原地势太高,地形复杂,任何水利工程到这里都会变成大工程。
像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至今仍停留在前期论证阶段,就是因为沿线需要跨越的地形区太复杂,动工难度太大,一时半会儿难以实现。
因此,内蒙古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能不能缓解,还得看节流。

节流方面,面对干旱这一天然劣势,内蒙古走上了科技兴农的道路。
通过引入节水灌溉技术、耐旱作物品种、土壤改良技术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小了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像滴灌、喷灌等现代灌溉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不仅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还使得农作物能够得到更加精准充足的水分供给。比如内蒙中西部的河套平原,早在多年以前就开始推广现代化灌溉模式,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滴灌技术的模范示范区了。

而随着缺水问题的日益严峻,另一边的蒙东地区,目前也在大力普及这种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
以通辽为例,截至去年,全市三分之一的耕地,完成了滴灌改造,达到高效节水标准。
可整个蒙东地区虽然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农田完成了现代化滴灌改造,但粗放式的灌溉仍然很普遍,说到底还是因为地方没钱。

国际粮价被美国粮商压得很低,以至于现在种粮食很难赚钱,粮食产量多的地方反而很穷,贡献的财政也就少了。
放眼全国,内蒙粮食产量全国第六,而GDP却只有21名。隔壁粮食产量第一的黑龙江GDP排名更低,排到了25位。
放到内蒙古自治区内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经济总量排前面的,都是重工及挖煤大户。而全区粮食产量最多的通辽市、兴安盟及呼伦贝尔市,反而还有一大堆贫困县等着脱贫。

而既然内蒙古肩负着主粮生产的职责,为经济繁荣的东部各省提供口粮,那我们也不应该让农民心寒。毕竟这片土地的每一粒粮食,都浓缩着农民们的辛勤与汗水。
针对“谷贱伤农”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确保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产积极性。
结语
种种迹象表明,内蒙古这片曾经缺水干旱的土地,正在逐步转变为继东北平原之后,又一个“粮仓”,成为粮食供应的后盾,确保我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中美粮食战争中屹立不倒。
相信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加码,内蒙古的产粮潜能也将不断迸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