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有学问,稀植好还是密植好?7种情况应区别对待

玉米种植密度很有学问,不要小觑。

有人认为玉米稀植好?也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密植好?稀植还是密植,清江鹤认为还是不要偏执一词。毕竟玉米丰产稳产的种植密度,受玉米品种生物学特征,种植地块土壤肥力,气候适宜条件,以及种植者的技术管理水平等众多影响因素有关,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图片01):稀植大穗黄白粒玉米品种

但是,我们在种植玉米的时候,综合考量影响玉米丰产稳产因素,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规避种植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增加群体效应,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也是可以提高玉米种植效益的。

根据历年来的玉米种植经验和总结,清江鹤认为玉米要取得丰产稳产乃至于高产,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来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

一是根据种植玉米品种的生物学特征来确定种植密度。

不同的玉米品种是由不同的玉米组合组配培植而成的。不同的玉米组合其生物学特征也是不一样的。

图片02):稀植大穗黄白粒玉米品种

紧凑型玉米品种叶片与玉米主茎的夹角较小,适宜密植。

平展型的玉米品种叶片与玉米主茎的夹角较大,适宜稀植。早熟类的玉米品种叶片少植株矮,生育期短,适宜密植。

晚熟类的玉米品种叶片多,植株较高,生长发育时间长,适宜稀植。

综合玉米这些生物学特征,在生产中,对于植株高大,叶片数量较多,叶片较为平展,群体透光性差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不宜过高。对于植株较矮,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群体透光性好的玉米品种,或者茎秆坚韧,根系发达,耐密性强的品种,可以适当密植。对于一些株型紧凑,但抗倒能力差的玉米品种,实践证明,也是“稀植”的丰产。

图片03):稀植大穗黄白粒玉米品种

二是根据玉米种植地块“土壤肥力状况”或“施肥水平”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

根据“地肥宜密,地瘦宜稀”的玉米种植原则,一般情况下,对于土壤比较肥沃,施肥水平又高的“高产田块”,应该种植综合抗病力比较强,又耐倒伏的玉米品种,种植时宜采用玉米种植密度的上限(如每亩4000株~5000株时,就每亩种植5000株)。

如果所选择的玉米种植地块,本来就“贫瘠”,施肥量又少。这样的“土肥水及营养供给”就满足不了所植玉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很容易引起植株“营养性缺素”的生理性病状。“空秆增多”“植株早衰”“玉米秃尖严重”“产量低”。这样的地块就适宜“稀植”。

图片04):适宜密植的黄白粒玉米品种

三是根据玉米种植地块的“水源条件”确定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

玉米是需水量较大的传统作物,种植密度愈大(愈高),需水量就会愈多。

所以,灌溉条件好水源充足方便的地块,可以适当密植。不耐旱“保肥保水性能较差”的玉米种植地块,可以考虑适当“稀植”。

四是根据玉米种植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地日照时数较长,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时间较长,有氧呼吸消耗较少的地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种植密度。

图片05):适宜密植的黄白粒玉米品种

对于日照时数较短,昼夜温差小又高温多湿的种植地,可适当减小一下种植密度。

五是根据玉米种植地块所处的具体位置来确定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

一般情况下,地块位于“阳坡”且通风透光的砂土或砂质壤土,疏松沥水透气,耕作层较深的地块,玉米种植密度要稍高一些。

相反,地处“背阴山”“落窝地”的地块,通风条件差,日照时间短,透气性差的“粘质”壤土,种植密度要稍小一些。种“密”就相当于减产。

六是根据玉米种植者的种植管理水平和“精细程度”来确定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

图片06):黄白粒硬粒的大穗稀植品种

在种植者管理水平高,精细管理措施到位的条件下,玉米群体的整齐度高,大大减少了玉米植株间“以 强 凌 弱”“以 大 压 小”的“不均衡”现象发生,种植密度可以适当种密一些。在管理措施缺位,滞后或粗放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偏稀”。

七是根据玉米的套种作物生物学特征来确定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

玉米与其他作物套种,其稀密程度,也是由其套种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来决定的。

图片07):稀植大穗纯白粒硬粒玉米品种

比如玉米与黄连套种,就适宜密植。因为黄连是“喜荫”作物,不喜欢强烈的太阳辐射,所以,就要靠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来加大黄连的“遮阴度”。

图片08):适宜密植的玉米品种

但是如果玉米与魔芋套种,玉米的种植密度就要比套种黄连时“稀植”一些。玉米植株太密,反倒减弱了魔芋的综合抗逆性。

玉米与马铃薯套种,如果与传统的“马尔科”马铃薯套种,则密度宜“密”。若与改良后的“鄂马铃薯”系列品种套种,则密度宜“稀”。玉米种植太密,可直接导致鄂马铃薯减产。

图片09):丰歌玉958适宜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