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年终岁末,硕果盈枝。打开时间的卷轴,来之不易的成绩历历在目。回首奋斗历程,展望美好前景,在一个个光阴的故事里,聆听新时代泸县昂扬奋进的脚步声。

2023年,泸县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全力攻坚克难,各行业协调推进,实现指标降幅收窄迅速,行业发展持续回暖,转企升规成绩突出,全力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稳增长 经济大盘稳健向好

项目投资强力拉动。泸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抓手。严格贯彻落实《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精准对接国省市政策资金投向,打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和“全国百强县”两张牌,预计全年争取到位各项资金79.5亿元,新申报储备项目95个。坚持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包保、全生命周期管理、“红黑榜”三方考评机制,全年实施县重点项目167个、总投资1381亿元,2023年1-11月,完成投资214.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90.1%。

招商引资精准发力。泸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抓产业必须抓招商,牢固树立“链条比单体更重要、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招商理念,全面梳理“产业图谱”,围绕能源化工、现代医药和白酒等重点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开展医美产业专场推介和化工产业论坛等活动,积极参加广交会、消博会、酒博会等展会,让“泸县声音”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维度传播;同时,不断强化招商项目预审评审,提高签约率、落地率。全年新签约项目26个、金额130.4亿元,引进国内市外新增实际投资55.5亿元,FDI到位资金170万美元。

民营经济企稳向好。泸县始终把服务市场主体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扎实做好惠企政策找企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累计解决瓶颈问题49个。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累计4.3亿元,全年减免退税7.9亿元,超7.3万户纳税人享受税费优惠。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实现311个事项“川渝通办”、262个事项“省内通办”,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预计全年新增“四上”企业55家,“个转企”70家。全力支持民间投资发展,2023年1-10月,全县民营经济税收18.5亿元、同比增长22.8%,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340户。

强产业 三次产业提质增效

制造业突破提升。立足万亿级丰富天然气资源优势,以泸县神仙桥化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天然气综合利用、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集群,积极打造成渝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神仙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持续完善,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快推进,陕林产融新能源负极材料、中汀新能源公用工程气岛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依托西南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和西南医科大学、科瑞德制药等院企优势,加快布局“两谷四基地”,全力打造泸州建设国家区域医药健康中心的重要支撑极,产城融合二期、瑞芳德药业生产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大力推进“1359”梯度培育行动,支持中小酒企抱团发展,持续实施酒业“三品”战略,加快建设九曲河产教融合园,加大与泸州老窖、川酒集团合作力度,不断扩大“中国原酒之乡”影响力。“一总部三基地”加快建设,建筑业总产值达367.5亿元;武珞电子信息产业园交付使用,持续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包材、绿色建材产业链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发展。

服务业转型升级。聚焦后疫情时代消费潜力释放,围绕供给端与需求端共同发力,创新打造更多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坚持把促进消费升级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把消费升级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密结合,把精力用在提升消费供给和服务质量上。抢抓重要节庆消费旺季,积极开展“蜀里安逸”、“惠享泸州”和龙眼龙虾节等系列活动,带动消费5000余万元。组织20余家企业参加“春交会”“酒博会”等各类展会,达成意向成交金额8000余万元。全面实施县城商业街改造提升工程,围绕天展温泉商业街街区功能定位、建筑风格等特点,全力打造餐饮、住宿、温泉、健身、观影等多元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加快推进川派餐饮创新发展先行区项目建设,实现电商交易额18.5亿元。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7亿元,同比增长5%。

现代农业稳产增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性地位,推动农业特色优质发展。以助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为引领,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畜渔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推行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防“非粮化”,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5.1万亩,确保粮食稳产增收;扎实推进稳生猪生产政策落地,全力做好生猪规模养殖龙头企业招引,预计全年出栏生猪超100万头。加快“巴蜀鱼米之乡”建设,发展稻虾共作核心示范区2.6万亩。提质打造“中国晚熟龙眼之乡”名片,开展龙眼高换1800亩,大力发展龙眼生鲜物流和精深加工。成功入选全省供销为农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县。预计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1.3亿元,同比增长4.5%。

提品质 城乡融合加快发展

一村一幅画,一处一风光。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离不开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城镇品质稳步提升。泸县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为人民”的理念,强化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绵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外部交通更加畅达,渝昆高铁泸县段路基工程全线完工,隆黄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白云隧道贯通,川南城际铁路客运枢纽站开工建设。内部设施更加完善,玉蟾大道、龙脑大道等19条主次干道维修加固加快推进,维修改造县城雨污管网52公里,创成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县城,入选全省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名单。深入实施“中心镇”梯次培育计划,玄滩镇成功创建“省级百强中心镇”,云龙镇成功命名“市级中心镇”。

宜居乡村加快建设。泸县坚持把乡村建设放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位置,高标准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三大革命”,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全覆盖,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5%、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达84%。持续推进“四个全域”补短工程,新建供水主管网178.8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2.3公里,新建通信基站200个。成功创建省级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省级乡村水务先进县,全力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泸县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更加完善,脱贫户收入增速预计15%以上。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以新型基层供销社为主体的“三社”融合,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956万元。稳慎推进宅基地“两项试点”工作,持续完善宅基地管理“5+N”制度体系,全力争创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

惠民生 群众福祉持续增强

一组组详实数据的背后,是一批批为民便民的长效机制、一个个惠民利民的实招硬招,更是泸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

恢复重建成效显著。围绕“一年恢复、两年提升、三年跨越”目标,高质高效实现灾后重建恢复提升。全力推进48个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目前已竣工34个,正在施工14个。大力推进城镇住房重建,目前,启动建设86栋762户,完成74栋684户,加快建设12栋78户。住房补助发放共计5.3亿元;成功申请住房重建贷款4369户、放贷5.4亿元。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坚持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共享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深入实施“民心守护”工程,22件民生实事和人大票决制项目加快推进。稳步推进高考改革,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改革,泸县二中梁才学校创成首批“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创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个。纵深推进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县人医三级甲等、县二人医三级乙等医院创建,加快推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大力推进中医药强县建设。

社会保障兜牢底线。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民,社会保障的成色更足。“中国西部工匠城”泸县建设扎实推进,泸县建筑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挂牌成立。“泸建工”成功创建“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民参保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发放低保、特困、救助资金约1.4亿元。泸州北部区域性养老及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改革深入推进,“五维+五型+五有”养老模式全市推广。

今年,泸县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战略机遇,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泸县力量。(曾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