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原来长这样?
众所周知,玉米是我国第二大作物,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还可以加工成一系列食品,以及动物饲料。但你知道你所见到的玉米是怎么来的吗?
事实上多年前的玉米与现如今的外观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很多人并不能辨认出来,那么今天咱们就讲讲玉米是如何变成现如今的样子。

我们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早已不是自然自然界的野生种,而是野生种经过千百万年的人工驯化与改良,不断转移基因所创造的新品种,玉米即是典型代表。
玉米的祖先为大刍草,其与玉米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蘖。由tb1基因控制。tb1基因编码了一个TCP家族的转录因子,它控制了玉米的分蘖数和穗形态。相对大刍草,玉米的tb1基因在腋分生组织和雄蕊原基中有较高的表达,从而抑制对应组织的生长发育,造成玉米和大刍草的形态差异[1]。

2、穗行数。在玉米雌穗发育过程中,穗行数的多少取决于小穗成对分生组织(SPM)向小穗分生组织(SM)的转化,行粒数的多少取决于小穗分生组织(SM)向小花分生组(FM)的转化,并最终影响玉米果穗结实率,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2]。大刍草的穗行数(仅2行)显著小于玉米的穗行数(12-20行)。
考考大家:玉米的穗行数是奇数个还是偶数个,为什么?
3、颖壳。大刍草tga1基因中一个碱基的突变,使大刍草的外壳变小并开裂,产生的种子后代和大刍草天然杂交,便产生我们得到的中间型产物,中间型产物经数代天然自交便出现当今玉米雏型,大刍草的稃壳应该是其果实的果皮,它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因此玉米的穗轴便是多个子房壁发育的果皮集合体[3]。

4、粒重。大刍草籽粒百粒重约为2.9克,玉米自交系的可达28.2克[4],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高达42克,玉米的百粒重约是大刍草的10-15倍。

所以,大刍草经历漫长的驯化与进化,才使它成为如今大家见到的玉米。
现在大家知道了玉米是怎么来的了吧!
参考文献:
[1]周梁良;玉蜀黍属(Zea)tb1基因与22kD醇溶蛋白基因家族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上海大学。
[2]白胜双,彭勃,王超楠;玉米穗行数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
[3]杨献才,陈玉香,郭立红;通过对大刍草的远缘杂交试验探讨玉米穗轴的进展。
[4]白胜双,彭勃,王超楠等;一个热带玉米自交系的基因组组装提供了结构变异和作物改良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