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积极顺应种植业发展的“密矮化”趋势
来源:【中国农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经济特别是种植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顺应科学发展趋势方面来说,则是已经发生的,包括有些还在进一步推广中的“密矮化”趋势,密即合理密植,矮即矮化栽培。
从一株玉米只结一个棒子说起
比如玉米,近些年有过农村经验的读者可能都能看到一种现象,即现在的玉米基本上都是单株单穗,即一株玉米只结一个玉米棒子。这和以前的玉米完全不同,几十年前的玉米基本都是一株多穗,多的一株结五六个棒子,少的也有两三个。
那么,一株玉米一个棒子会不会导致减产?答案是不会的!不但不会减产,而且还会增产。主要原理有二:一,“集中力量养大儿”,因为单株单穗,所以营养能保证“无竞争”地供给,单穗的玉米棒子个大粒饱满,基本不会出现籽粒生长不全的情况,单穗的产量得以明显提高;二,合理密植,以玉米的株数增加,来保证产量的增加,这就是现在种植业中一直在推广应用的合理密植技术。
耐密植,已经成为油菜、大豆、玉米等作物的育种方向
合理密植,一为密,一为合理,两者缺一不可。合理密植可使玉米每亩株数提高500—1000株,达到3500—4000株。所以现在的玉米地,收获时间密密扎扎,人基本上进不去,已完全不是以前那个可以在里面躲藏、嬉戏的青纱帐了。
与玉米、小麦等密植技术已经推广较为成熟的情况相比,油菜和苹果的密植技术则是目前尚在积极推进中。
2022年4月底,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国农科院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现场,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经过十多年攻关选育而成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现场测产油菜籽单产超400公斤,含油量逾50%,刷新了长江流域油菜高产纪录,这也是我国冬油菜油菜籽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
参加测产的团队执行首席研究员王新发介绍,“中油杂501”的一大特点就是耐密植,一般的油菜每亩种植2万株就已经饱和,而它可种植到3万株,提高50%,而且开花、结荚、结实一切正常。利用科技大面积示范推广现在耐密植的品种和技术以提升产油量,是一个重要方向。
到目前,无论是冬油菜还是春油菜,合理密植都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要求。而在目前的油菜育种中,耐密植已经成为一个硬性指标,其重要性有些时候甚至超过了其他指标。而耐密植的育种要求,在大豆、玉米中也有。
园艺方面,陕西省宝鸡市苹果研究院院长李丙智说, 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正呈现出一个推广进程先慢后快的态势。
他介绍,我国现代苹果矮砧密植栽培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在山东、陕西、河北、新疆等多省区推广,但推广速度比较慢。10年前,矮砧密植栽培仅占中国苹果栽培总面积的5%左右。但最近几年苹果矮砧密植发展速度加快,面积已占全国苹果栽培总面积的18%左右,全国各产区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
以前的乔砧园每亩栽植苹果约50株,而矮砧密植园可栽植100—190株,亩均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早果性好、产量高,苹果矮砧密植果园一般苗木栽植第3年即开始挂果,而传统的乔砧果园一般苗木栽植第5年以后才能挂果。
农作物矮化,是为了防倒伏;果树矮化,是为了不让徒长大树
矮化,顾名思义就是农作物越长越矮,外观上看则是矮粗矮壮。矮化栽培的初心是为了解决农作物的倒伏问题,其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可以说是近百年来种植业史上的一次全球革命,而矮化栽培的第一个突破作物是小麦。
据相关研究成果,小麦植株过高容易引发倒伏。抽穗前倒伏一般减产30%—50%,灌浆期倒伏一般减产10%—30%。除了产量降低,倒伏还会影响收获,特别是机收。
诺曼·博劳格博士,美国植物育种家,其在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研发了更强壮、更矮小的小麦新品种以增加产量,并因矮化小麦的产量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而我国在水稻矮化育种方面则是一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水稻矮化与杂交育种、超级稻一起被称为我国水稻生产史上的三次革命。到2019年,我国矮化水稻种植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介绍,我国是水稻矮化育种技术发展最快、成绩最显著的国家。目前我国种植的水稻,几乎都是矮秆水稻。在上世纪初,水稻品种改良因一直局限于高秆品种,抗倒伏能力差成为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上世纪50年代,水稻矮化育种技术难关成功攻克,使这一困局得到根本性突破。
自1959年我国成功培育出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以来,至2019年的60年间,全国累计推广矮秆籼稻良种175亿亩以上,在高秆品种基础上增产稻谷累计高达1.75万亿公斤。
现在,我国在生产中推广的大宗农作物中,大多数是矮化品种,比如小麦,植株高度一般不超过80公分,玉米高度一般不超过2.5米。同时矮化种植的理念也在园艺业中推开,现在的果园,树体一般都不是很高,许多伸手就能摘到果子。当然,水果矮化栽培的目的并不是要抗倒伏,而是要集中营养长好果,而不是集中营养种大树。
目前,矮化苹果园的树体高度一般不会超过3米,比过去动辄五六米的高度已经矮了许多。桃、梨、柑橘等树体高度也在下降,甚至包括桑树、向日葵等。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趋势,“密矮化”将在我国的种植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顺应它,并积极推进它,将是我国种植业中的一个“重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强
本文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