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玉米结了多个玉米棒,掰不掰?4点原因,增产还是减产?

导语

玉米的外观往往给人印象比较深刻,其形态上有一根棒子,棒子上面长着密密麻麻的玉米粒。

这种外观也成为玉米的一大特征,许多农户在讨论玉米时,也往往用“一根棒子”来比喻其他的事物。

然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也出现过玉米有多根棒子的情况,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株玉米确实有可能会长出多根棒子,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仍旧只有一根,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出现多根棒子的现象。

玉米一株一根棒子是常态,而生长出多根棒子的现象则属于特例。

那么,这一特殊现象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玉米结多根棒子的原因。

玉米的基因组成是非常丰富的,有的玉米因为遗传基因组中的某些基因比较活跃,会表现出特别适合生长繁殖的性状,其中之一就是能让自己长出多个雌穗。

这种基因特性极具遗传性,因此,如果种下的这株叫春的种子有这样的特性,后代通​常也会有这种特性。

而苗子长多根棒子的这个特性,差不多在玉米种植五年的时间后,就会基本稳定下来。

也就是说,在长期这种的过程中,这种特性会经历各种外部环境考验,只有最适合的特性才能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

冬季严寒是农田作物在生长期面临的一大问题。

此时,地表环境温度极低,而且光照水平较低,这样的环境条件会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合成以及植物细胞的分裂繁殖。

玉米作为一年生植物,其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冬季低温条件下,玉米为了更快适应地表环境,让自己能更快恢复正常状况,将每次细胞分裂后生成的新细胞直接合并为大细胞,以节省大量用于细胞分裂的养分。

这种情况对植物本身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它要繁殖出来的小雌穗来说,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因为雌穗需要存活在母体中,从而获取养分,因此只要一个雌穗能存活就足够了。

那么,如何来保证雌穗能够存活呢?

这就要保证雌穗在方位上不会发生互相挤压了。

如果每株植物的地上部分都能充分地升腾开来,并且没有其他植物遮挡的话,那就能保证每个雌穗彼此之间不会产生挤压。

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那么各个雌穗之间就会发生挤压,这时植物为了使自己更好的繁殖,会做出一些牺牲,比如牺牲一些雌穗,提高部分雌穗的存活率。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玉米会结出多个雌穗,而有些玉米却只结一个雌穗了。

这是植物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使得植物能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最优繁殖。

有些农户在种植玉米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产量,会选择将种植玉米的间隔距得更近一小些,这样原本能长出一个雌穗的雌穗便有可能长出两个。

只要作物之间不出现干扰和资源争夺,它们就能很好地生存下来。

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有一种前提,那就是当植物之间足够空旷时,它们就能实现最优繁殖。

但如果植物太过紧挨着,它们就会出现互挤的情况,当这个时候,有些植物为了让自己繁殖得更好一些,会牺牲掉一些雌穗,从而使自己结出更多。

由此可见,作物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其授粉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就是我们观察到的有些玉米结出两个或多个棒子的原因之一,而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天气条件也是影响玉米授粉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都知道,一个完整的玉米棒上都有两列完整无损的大粒玉米,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无论什么样子的玉米,都不可能完全做到每颗籽都完美饱满。

作为杂交作物,它们在授粉的时候需要一步叫做异花授粉才行。

在授粉过程中,如果旁边有其他品种,它们就可能会因为雌蕊收到其他纯种的花粉,而产生基因交叉,最终导致籽粒瘪胀或变为小粒。

掰还是不掰?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玉米结多个雌穗是正常现象,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掰掉多余的雌穗吗?

由于作物之间没有获得足够的营养形成有效竞争,因此,不掰和掰没有太大区别。

然而,不掰可能会因为养分竞争,从而使得一些汇集更多养分的玉米棒变得越来越小,逐渐影响籽粒填充和饱满程度。

而掰掉多余娃雌蕊的话,不仅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和病虫害传播的风险,而且对非常规操作产生抗拒,会导致它们变成小粒甚至不结果。

然而在小面积人工管理较精细的时候,看起来就可以采取掰除顶端雌蕊的方法。

实际上,这种方法成功率相对较低,往往只有几十比一,而这种东西随着变成小粒甚至不结果,并且工人还要耗费很大的功夫去做。

可见,我们可以将每株的产量稳定性提高,而不是追求每株的绝对产量,以此来增加经济效益。

我认为处理这件事应该结合我们所在地区的大致种植面积来进行考量,如果我们的种植面积比较小,对这些作物可以进行较为精细化的管理,就可以考虑选择掰;

但如果我们的种植面积很大,并且只能依靠轮耕进行大致工作,那么就可考虑选择不掰。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生长特性和结果方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益。在种植过程中,玉米结出多个棒子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基因的特性、环境条件的影响、作物间的距离以及授粉过程中的复杂性。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玉米的生长规律,从而在实际种植中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在种植管理上,农户需要根据自身的种植规模和管理能力,灵活选择是否掰掉多余的雌穗。在小面积种植中,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产量的稳定性,适当的掰除可以减少养分的竞争,为主棒提供更多的资源。

而在大面积种植中,过于频繁的干预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风险和劳动力的浪费,因此选择不掰可能更为合适。总体而言,追求产量的同时,更应关注产量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在未来的种植实践中,农户应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气候变化、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环境。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精准农业和数据分析,将有助于优化种植管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科学的决策,我们有望在玉米种植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繁荣。